賽靈思:降低電子設計成本 主推目標設計平臺
今年3月,美國專利商標局評選出本年度15位入選“美國發明家名人堂”的科學家,賽靈思公司共同創辦人、FPGA(現場可編程門陣列)的發明者RossFreeman赫然在列。“美國發明家名人堂”是美國專利商標局為表彰為人類作出特別貢獻的科學家而設立的獎項,1973年,在第一屆評選中,他們把這一榮譽授予了電燈的發明者——— 托馬斯·愛迪生;在半導體領域,發明晶體管的三駕馬車(巴丁、布拉頓和肖克萊)、發明集成電路的杰克·基爾比以及英特爾公司的戈登·摩爾也先后成為“名人”。與他們相比,RossFreeman的聲名似乎還不算顯赫,但他所開創的領域,為今天的電子工程師們挑戰瞬息萬變的市場提供了一柄利器。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97542.htm“奢侈”創意催生新產業
事實上,FPGA的誕生源于RossFreeman的一個奢侈的創意。在上世紀80年代初,也就是英特爾的80286微處理器開始縱橫江湖的年代,讓每一位IC設計師引以為榮的就是能最大效率地發揮芯片中每一個晶體管的功效;而此時,RossFreeman頭腦中卻冒出一個大膽的想法,他設計了一款滿是晶體管的芯片,這些晶體管形成邏輯單元陣列,這些邏輯單元可通過編程而被重新配置,實現一定的功能,而陣列中的邏輯單元總會有一部分處于冗余狀態,這就是FPGA。
以25年前的眼光看來,RossFreeman的發明的確有些離經叛道,IC設計師怎么可以容忍電路中有這么多晶體管資源被閑置?然而,在“摩爾定律”的指引下,半導體工藝技術不斷提升,單個晶體管的成本也越來越低,FPGA所具有的靈活性優勢就日益顯現。人們很快發現,在誕生之初還主要用于產品設計驗證的FPGA在無線基礎設施、有線網絡等領域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于是,FPGA隨著全球通信產業的發展和互聯網的普及而迎來第一個發展高峰期。
到2001年,賽靈思約有80%的業務與通信行業有關,而當年全球互聯網泡沫的破滅也使得賽靈思的收入隨之下滑。自此以后,賽靈思致力于構建多樣化的客戶群體,在工業控制、消費電子、醫療電子、汽車電子以及航空和國防等領域拓展其業務。如今,賽靈思在通信領域的銷售收入所占整體比例不足50%,而這種轉變是在通信業務不斷增長的前提下實現的。
FPGA扮演救“市”主
時至今日,人們已經開始用“長尾理論”來解釋半導體市場的發展趨勢。也就是說,盡管全球半導體市場仍將保持增長,但產品市場越來越趨向多樣化,每一個細分市場的容量會變得更小,與此同時,產品的更新換代速度也越來越快。不斷變化、不斷細分和更加專業化的市場導致產品的市場壽命周期越來越短,“快魚吃慢魚”將成為激勵競爭下的生存法則。半導體公司和系統公司要在殘酷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就必須壓縮研發周期,越來越快地把他們的產品推向市場。
研發成本和市場容量的矛盾也日益突出。且不說在國際金融危機之下半導體企業普遍遭遇融資難的困境,即便企業的資金足夠充裕,但由于市場的不斷細分而研發成本居高不下將導致很多產品最終無利可圖。
當傳統的ASIC(專用集成電路)或ASSP(專用標準產品)的設計周期跟不上市場的變化而市場容量又不足以支撐巨額的研發成本的時候,人們就不得不回過頭來對FPGA的發明者RossFreeman及其創立的公司表達感激之情了。基于FPGA芯片,半導體廠商和系統廠商可以大幅縮短研發周期,同時節省大量的NRE(一次性工程費用)成本,“拯救”了很多看起來無利可圖的市場領域。此時,人們終于理解,正是25年前的“奢侈”為今天鋪就了一條成功之路。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