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業擴產幻象:中國企業等待內需啟動市場
季節性反彈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97411.htm不過,導致光伏企業出貨量增加的,更多的還是季節因素,光伏市場的真正回暖仍是一個幻象。
CSI 阿特斯市場部經理張含冰坦言,目前,國內太陽能市場還是集中在歐洲,氣候對市場的影響比較大,故此對銷量形成影響。以CSI阿特斯為例,“按照常理,第一季度是整年的低谷,大約占公司全年銷售的10%,第二季度占20%,第三季度40%,比例最大,第四季度則回落到30%。”
羅毅承認,尚德目前仍有差不多2.7億美元的庫存,加上先前產能為1000兆瓦,現時產能及庫存已經可以滿足市場需要,因此沒有擴產計劃。“像我們2008年的銷售量為495兆瓦,但今年預計可以達到600兆瓦。”
而一位光伏企業高管則向本報記者指出,組件及系統企業是本輪擴產的主體,也是進軍歐美市場的主力,“像多晶硅產商、電池企業,則由于先前產能較大,所以一般是以復產為主,只是把先前減產的量給拾回來”。
在產量增加的同時,中國光伏企業依賴的仍是低價策略。
上述光伏業內高管對本報記者稱,先前國外企業原料(多晶硅)價格有優勢,而劣勢則在于人力成本,中國光伏企業則相反。
而在全球金融危機的沖擊下,目前,多晶硅已從200-300美元/公斤的高價跌至60美元/公斤左右。“這就導致國外企業的競爭優勢不復存在,在相同的品質下,中國企業可以做到歐洲企業無法做到的低價。在歐美市場,中國企業占據的市場比例正越來越高。”
據本報記者了解,目前,國內光伏上市公司的組件價格約為2.5美元/瓦,而英利的價格甚至低至1.65美元/瓦至1.7美元/瓦,而國際廠商的價格一般為3美元/瓦至3.3美元/瓦。
等待內需
對于中國光伏企業來說,內需的真正啟動,才意味著產業的真正回暖。但這將是一個相當漫長的過程。
2008年,我國光伏電池產量達1.78G瓦,占全球總量的26%。但2008年,中國光伏系統安裝量僅為40兆瓦,占全球總安裝量的比例僅為0.73%。
在國家先后出臺“太陽能屋頂”及“金太陽”計劃之后,《新能源發展規劃》初稿目前已然出臺,在中長期目標中,光伏產業到2020年的發展目標將上調至2000兆瓦,是目前的10倍。
不過,周濤指出,由于前期國內市場基數較低,加之后續配套政策的出臺及具體工作的實施需要一段時間,故很難期望國內市場短期有一個暴發性成長,“國內市場的高速成長需要在2-3年之后方能呈現”。
以無錫尚德為例,其此前對全年發貨量的預期為600-700兆瓦,但目前已調低至600兆瓦,其主要原因是,取消了60兆瓦薄膜電池發貨計劃,以及中國市場需求低于預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