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制造服務業:找準定位 重點突破
近幾年,中國電子制造服務(EMS)企業陸續進入發展的第10個年頭。10年來,中國EMS企業與SMT(表面貼裝)產業可以說是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企業的發展折射出產業的變遷。中國本土EMS企業經過10余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一定規模,為我國電子工業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同時也帶動了上下游產業的發展,特別是帶動了上游設備材料業以及下游終端消費產品的發展。但在蓬勃發展的同時,我們也看到,電子制造服務產業發展還存在很多問題,比如物料配套能力差、技術含量不高、缺乏資金及政策支持、行業缺乏自律等,未來企業發展之路如何走,研發之路要不要走?企業如何定位,要規模還是要質量?這些問題都會影響EMS企業未來的發展。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97299.htm擺脫低端向強國轉變
SMT作為以制造工藝為基本屬性的現代主流電子組裝制造技術,在中國這個“重理論輕實踐”、“重設計輕工藝”的環境中,完全依靠企業自身的積累來發展,可以說是處于“野蠻生長”的狀態。清華大學教授王天曦認為,正因為“野蠻生長”,造就了SMT-EMS產業很強的抗風險和自我發展的能力。20多年來,我國SMT-EMS產業從無到有,從了解“SMT”這個陌生的英文縮寫開始,為我國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的彩電、收錄機、錄像機直到后來的計算機、手機、數碼產品、高清高保真視聽設備等產品遍布中國和走向世界立下汗馬功勞。
我國已經成為電子制造和SMT應用大國但還不是強國的說法近年來不絕于耳,什么時候才能圓我們的強國夢?我們有條件有基礎實現它嗎?國際金融危機會不會成為實現強國夢的障礙?為了實現SMT大國向SMT強國的轉變,我們應該從哪些方面努力?王天曦表示,中國電子制造唯一的出路是抓住機遇,擺脫低端,走出困境,盡快實現產業升級,建立科學發展模式。即盡快實現從產業價值鏈的低端向中高端提升,由SMT-EMS大國向強國轉變。清華-偉創力SMT實驗室主任王豫明認為,中國必須由SMT-EMS產業大國向強國轉變,這是業界共識,也是業界同仁現在和未來奮斗的目標。王豫明認為,實現SMT強國的目標不是空中樓閣,而是有客觀依據和現實基礎并符合產業發展規律的。
我國SMT產業經過了20多年的發展,目前除了集成電路設計制造和平板顯示屏外,包括印制電路板、無源元件及其他電子零配件都已經基本實現了國內配套。在一部分元件和材料如片式電感器等關鍵技術方面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積累了一批技術含量高、市場容量大、應用與產業化前景好的優秀科研成果,為SMT(表面貼裝技術)、EMS(電子制造服務)產業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貼片機的持有量是組裝制造產能的標志,2008年中國擁有自動貼片機超過6萬臺,擁有SMT 生產線超過2萬條,保有量已位居世界前列。同時,我國電子產業的基礎設施和配套能力也優于周邊正在發展的國家。在2007年前后我國電子制造業出現了向周邊國家轉移的浪潮,而主要的生產中高端產品的企業仍然選擇留在了中國,這是有力的證明。
避免同質化競爭
早期發展起來的EMS企業是通過以加工、贏利、買設備到再加工、再贏利、再買設備的方式滾動發展壯大起來的,但發展到現在,企業似乎都遇到了同樣的問題,即下一步如何發展?北京電子學會SMT委員會秘書長劉海濤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采訪時介紹說,10年前,一個EMS工廠每天開工8小時就能贏利,現在很多企業每天開工16小時也許還不能贏利。如今的擴張速度已經遠不如從前,在缺乏外部資金支持的條件下,即使企業以這樣的擴張模式發展也永遠趕不上富士康等EMS巨頭的發展。而如果不擴張產量,成本就沒有優勢。
劉海濤認為,目前EMS企業有兩個發展方向,就是往大規模航母型企業和小規模高端實驗室兩個方向發展。大規模航母型企業就像富士康、偉創力這樣的巨頭,而小規模高端實驗室是指那些EMS企業雖然生產規模不大,但有很強的研發工藝解決方案的能力,擁有完善的檢測設備,所接訂單的批量不大,但種類多、難度大。這類公司的主要業務是為國內外高端產品進行研發試制,國外一些國家已經出現了一批此類型的公司。而國內的中小型EMS企業雖然也屬于“小批量、多品種”的類型,但缺乏相關的生產工藝、人才,大多沒有配備像X-RAY這類的檢測設備,產品質量分析無從談起。這類中型企業規模不如國際巨頭,工藝及解決方案不如高端實驗室,如何定位值得思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