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尚德:對沖政策風險 保持領先技術
這種情況和房地產與股市類似,所幸的是,股市中巴菲特是風向標,能在股市飆升時高調離場;房地產中,萬科的王石早在2007年底房市巔峰時喊出“拐點論”,并儲備了大量現金,進可攻,退可守。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96173.htm行業領袖有時候比拼的不一定是財富,還有對市場走勢的把握和預期。相較之下,施正榮無疑棋差一著。他反思中的兩點,自己都是置身其中,并推波助瀾。
正是在施正榮首富的光環照耀下,光伏產品制造企業由原來的100多家,一夜之間冒出近3000家。整個行業的發展開始進入瘋狂階段。在興建光伏產業園方面,他更是各地的領頭羊。在洛陽總投資6.7億元的二期太陽能工程2007年8月上馬,如果不是金融危機打斷,到2009年12月,尚德還將再投資15億元上馬三期工程。2008年9月16日,尚德揚州太陽能電池基地動工,尚德拿出9800萬美元,作為第一期投資金額,后續4.95億美元的高效太陽能電池項目,將在發改委批復后迅速開工,46億美元覆蓋完整光伏產業鏈的建設項目,也已進入項目審批階段。
施正榮在反思中還曾表示,“如果沒有金融危機,產能過剩危機大概會在今年六七月份發生,金融危機導致這一局面提前了六個月出現。”
事實上,從尚德大量囤積硅原料,并動輒簽訂四五年,甚至十來年的供應合同,以及到了2008年8月份挖來江宗憲擴大產能,聲稱滿足未來四五年的需求規劃看來,他并沒有真正判斷出光伏產業的轉折點,否則他不會在離自己判斷的轉折點一年之內還做這么大的投資決策,那樣打出去的拳都來不及收回來。
施正榮的失誤招致了投資者對他“急功近利”的評價,甚至對他個人管理能力的質疑,股價也一落千丈,最低跌至6元,市值縮水達90%多,這可能是他成為首富之后遭受的最為嚴厲的指責和危機。
如果我們不是從事后諸葛亮的角度,而是對其前因后果進行公正的評價,那么施正榮高價囤積硅原料,就像房地產商囤地一樣,并非全無道理。進入2006年后,全球光伏產業蓬勃興起,多晶硅陷入嚴重供不應求的境地,價格在一年之內先后突破300美元、400美元兩個心理底線。無錫尚德即使有全球領先的技術,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缺少上游原料就不可能保持行業老大地位,所以施正榮不得不加入囤積的浪潮中。
但公眾和投資者并不會把施正榮當作一般的企業家看待,畢竟他是行業的領頭羊,是昔日中國首富,掌握著中國太陽能行業的話語權,那么他就不應該只懂得跟隨大流,只懂得趁勢崛起,而忽視隱患,也就是說大家期望他像王石和巴菲特一樣,能更具前瞻性,在引領行業發展方面具有標桿意義。但在這方面,施正榮是讓公眾失望了。
警惕“政策之禍福”
施正榮之所以判斷失誤,馬失前蹄,很大程度上源于光伏市場依然還是一個“政策市”。因為目前太陽能發電成本還比較高,必須依賴于各國政府的財政補貼,因此政府的財政狀況和對新能源政策的態度將決定著整個行業的走勢。
施正榮坦誠是光伏市場成就了尚德,這話不假,但換句話也可以說,是歐美國家的財政補貼成就了尚德。
尚德的生產雖然在中國,但98%以上的產品卻出口到歐洲,這與歐洲國家給予大量太陽能財政補貼有著密切的關系。據世界清潔技術集團統計,當前歐洲占全球太陽能發電量的比重超過80%,而德國和西班牙又在歐洲太陽能發電量的比重中占到84%,全球太陽光電有55%產自德國境內的太陽能板。這很大程度上歸功于兩國政府最初的補貼政策,比如德國在2007年底的并網累積安裝量達到了3800兆瓦。2006年后,可再生能源法使西班牙成為又一個重要市場,僅僅2008年一年時間就投入5億歐元支持可再生能源,但現在已經傳出削減預算的呼聲。 既然是政策市,那么尚德是成也政策,敗也政策。在施正榮準備大舉擴張的2008年9月份,太陽能行業的另一位大佬,皇明太陽能的董事長黃鳴曾解釋為何不做“光伏產業”,說,“太陽光伏95%的市場在國外,90%以上的技術、設備、核心原材料也在國外,這種完全依賴國外補貼的市場風險非常大”,“我現在敢斗膽預測,像現在的金融危機,在歐美來講,如果工人工資發不出的時候,肯定會對這方面的補貼縮減,這時他先保護的肯定是他自己,先見壁壘的肯定就是中國的光伏企業,這樣中國的光伏業冬天就要來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