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產業有望成經濟新增長點
二、國內能源戰略轉型勢在必行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95931.htm如上所述,世界各國政府在新能源逐步取代傳統能源上已基本達成共識,新能源的地位越來越顯著。在此背景下,我國也應盡快實現能源戰略轉型,主要有以下幾點理由:
1、能源結構亟需優化
我國是世界第二大能源生產國,也是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費國。在我國的能源供需結構中,以煤炭為主的化石能源的地位一直舉足輕重,而代表未來能源發展方向的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卻處于從屬、補充的地位。如表一所示,煤炭在能源消費構成中的比重雖然在“十五”期間有所回落,但是自2005年以來又小幅增長,徘徊在70%附近。
化石能源供應剛性特征和對環境的污染特點,使得我國的經濟發展同時面臨著能源供應和環境容量的制約瓶頸。為此, 調整能源結構,發展豐富、清潔的新能源是實現能源、經濟及環境協調發展的必然選擇。當前能源供需形勢的相對緩和為結構調整提供了難得的戰略機遇。(見表一)
2、降低國際石油依賴,保證能源安全
在全球性金融危機影響下,2008年我國的石油進口量呈現出“先熱后冷”的特點。據中國海關統計,2008年我國進口原油1.79億噸,同比增加9.6%。國內石油消費對外依存度達到49.8%,比上年提高1.4個百分點。對外依存度逼近50%,進口成本大幅攀升則為國內能源安全敲響了警鐘。
能源安全關系到國家根本利益和國民經濟安全,石油安全是中國能源安全的關鍵。在當前全球金融危機下,中國能源發展戰略,應高度重視石油安全與新能源發展。中國石油安全問題的根源是國內日益尖銳的資源與需求之間的矛盾,以及國際石油價格波動產生的沖擊。中國應對石油安全挑戰,應借鑒美國新的能源戰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對化石燃料特別是進口石油的依賴,同時重視新能源開發,增加投資,鼓勵新能源相關技術的研究和應用,大力資助替代能源的研究。
3、節能減排任務仍然艱巨
2008年,中國的單位GDP 能耗比上年下降了4.59%,單位GDP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別減少4.42% 和5.95%。當年共關停小火電機組1669萬千瓦,超額完成年初制定的1300萬千瓦的目標,落后的電解鋁、煉鋼、造紙產能的淘汰工作也進展順利。
不過,中國產業結構的重型化格局仍在強化。與2005年相比,2008年我國第二產業占GDP的比重由47.7%上升到48.6%。從工業內部結構看, 高耗能工業的增速明顯高于工業平均增速,高技術產業的比重還下降了2.1個百分點。近年來,我國通過加大技術進步和強化能源管理,能源利用效率得到大幅提高,但實現的成果卻被工業結構重型化抵消。因此, 我國的環境壓力還在繼續加大。
國際方面,隨著《京都議定書》實施到第三階段,我國將面臨明確的減排壓力和要求。未來如果新能源在我國能源消耗中的比重逐漸上升,將有效降低減排負擔。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