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能產業混亂擴張陷入困境 拓展下游業務成焦點
作為全球規模最大的太陽能生產國,中國在過去幾年中向清潔能源邁進的步伐頗為耀眼。與此同時,在過去三年中抓住機遇到海外上市的太陽能企業也是收獲頗豐。譬如2005至2008年間的行業佼佼者——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Suntech Power)。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92895.htm但受金融危機等影響,曾經炙手可熱的尚德電力股份現在只有高峰市值的十分之一,其他國內太陽能光伏公司的股份也都無一例外地遭遇暴跌。去年的最后三個月中,太陽能光電(PV)組件制造商的毛利急劇減少,從2008年第三季度的1.297億美元跌至360萬美元,還有30%的員工被裁。而且尚德電力只是眾多遭受沖擊的太陽能制造企業的一員。其競爭對手晶澳太陽能(JA Solar)和中電光伏(Sunergy)的利潤也出現銳減,大批小型工廠被迫停產。
導致光伏企業乾坤大逆轉的原因是什么?毋庸置疑,人們自然而然會把金融危機當作罪魁禍首。因為這場危機,太陽能開發商無法獲得購買光伏組件需要的資金,從而遏制了對光伏產品的需求。當然得不到貸款還遠遠不是把光伏企業推入困境的唯一理由。業內分析人士認為,一方面大規模的擴能造成供給迅速過剩,致使價格戰加劇。另一方面,由于規模經濟效應和多晶硅等原材料價格的急劇下跌,光伏組件的價格也在走下坡路,從而為市場擴張鋪平了道路,當然這對于光伏企業的困境并無裨益。雖然目前國際社會對于可替代能源的政策扶持力度正保持強勁,但觀察人士仍然認為,中國的光伏產業能否復蘇主要取決于政府是否愿意繼續為太陽能開發提供更多的支持。現在已有初步跡象表明政府正在朝這個方向努力。
瞬息萬變的產業發展
光伏產業的發展一直在不斷變化。過去一年多來生產廠家擔憂的因素也在改變:雖然在目前的經濟環境下最令人擔憂的是信貸緊縮,但就在一年前情況還非常不同。當時制約光伏產業發展的不只是潛在買家缺乏購買資金,而是生產商甚至買不到制造光伏組件所需的原材料硅。
在德國和西班牙等地,由于政府提供豐厚的補貼,太陽能技術已經逐步開始推廣。但據在紐約上市的天合光能(Trina Solar)董事長兼CEO高紀凡回憶稱,就在兩年前多晶硅的供給還只能滿足光伏組件制造商二三成的需求。更多的光伏組件制造商不得不爭搶稀缺的原材料,導致原材料價格走高,終端產品(光伏組件)價格暴漲。研究咨詢公司英國新能源財經(New Energy Finance)分析師吳小鈺(Julia Wu)說,去年多晶硅的市場現貨價格曾一度高達每公斤450美元。
在巨額預付款的重壓之下,光伏組件制造商選擇逃離現貨市場,直接從源頭戰略性采購大批原材料,同時他們還自己投資建廠生產多晶硅。江西賽維LDK太陽能高科技有限公司(SinoVideo LDK)也是一家大型光伏生產企業,2007年8月開始投資設廠生產多晶硅,總投資超過120億元,年產能達到15000噸。尚德電力參股江蘇鎮江環太硅科技有限公司(Glory Silicon)和美國活科材料(Hoku Material)等多晶硅生產商,成為這兩家公司的少數股東。
吳小鈺說,雖然原材料曾極度短缺,但今年這種狀況將不復存在。受高額利潤的驅使,建筑商正在加緊興建新型多晶硅工廠。譬如,著名的Hemlock公司計劃到年底將產能從10000噸提高到19000噸,瓦克集團(Wacker)計劃從10000噸提高至18000噸。目前國內高純度多晶硅的年總產能應該超過80000噸。在這種情況下,大型光伏組件制造商也開始改變戰略。
由于預見到多晶硅即將供過于求,大型制造商紛紛放棄投資設廠生產多晶硅的計劃。以天合光能為例,這家公司放棄投入約10億美元興建一座產能10000噸的多晶硅工廠的計劃。同時,他們加快腳步擴大終端產品產能,結果(在去年年底經濟情況惡化之前)收獲了豐厚的利潤。尚德電力也再一次以數字證明了自己的實力。2008年9月,尚德副總裁張光春在去年九月舉行的第10屆中國太陽能光伏會議暨展覽會上發言時指出,2008年公司光伏組件產能達到1吉瓦(等于1000兆瓦),大致相當于前年國內所有光伏制造商的產能總和。他預計2010年公司產能將增至4.2吉瓦。
太陽能風暴
然而正當中國的光伏企業以為自己即將擺脫困境的時刻,產能的急劇增長又帶來了另外的麻煩——大規模的供給過剩。早在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之前,觀察人士就擔心供給會很快超過需求。2008年7月,知名光伏研究機構Solar Plaza CEO埃德溫-庫特(Edwin Koot)發表了題為“系緊你的安全帶”(fasten your seat belts)的研究報告,預測2009年全球光伏需求總量為6吉瓦,而總產能卻高達9吉瓦。他在報告中寫道,“這會導致供過于求,價格和利潤下跌。”
有專家擔心制造商會陷入游戲中的囚徒困境,即玩家的理性行為(在這里就是通過擴大產能實現規模經濟)帶來與初衷相反的結果(即引發全行業的價格戰)。與此同時,新能源財經的吳指出,雖然多晶硅的現貨市場價格已跌至每公斤150美元(僅為高峰時期的三分之一),但由于原材料存貨價格高昂,制造商的成本依舊居高不下。
她解釋道,尚德電力等公司利潤暴跌還有需求因素在里面,其中西班牙和美國市場是關鍵。對于國內光伏產業的崛起,西班牙市場可謂功不可沒,單去年一年就有2.5吉瓦的新安裝量,但今年不會超過500兆瓦。與此同時,美國總統奧巴馬計劃到2012年國內能源總需求的10%來自可替代能源,所以預計光伏需求未來幾年將以30%的速度增長。另外奧巴馬也支持布什政府的投資退稅政策,允許太陽能工廠投資者在設廠后獲得30%的退稅。
于是有人認為美國可以彌補西班牙市場萎縮的需求。這種看法雖有一定道理,但美國不能拯救整個局面。今年供給普遍大于需求的預測看來將成為現實。新能源財經預計,樂觀估計今年整個市場的供給至少比需求多2吉瓦,光伏價格將下跌35%至40%.光伏制造商的利潤率也因此受到供需兩方面的擠壓,雪上加霜的是歐元還在貶值。受這種惡劣環境的驅使,去年下半年光伏企業已經停止擴能和興建新工廠。
面對如此的行業冬天,另一種可能性就是小型太陽能公司走上合并之路。江蘇光伏產業協會秘書長魏啟東說,“這些小公司接不到訂單,資金也很緊張。”2008年國內大約有400家光伏組件制造商,這個數字是前一年的兩倍,但有人估計其中300多家已經關門歇業。雖然無從得知準確數字,但吳小鈺認為多數企業只是暫時蟄伏,等到市場復蘇的到來。有傳言稱政府將介入拯救光伏產業。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