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有硅為王”到“遍地開花”
從“產能神話”到“達產尷尬”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92462.htm多晶硅“過熱”竟是虛熱
當翻看網上資料中顯示的多晶硅項目投產產能數字時,無不令人觸目驚心。早在2007年,《中國新能源產業年度報告》就已顯示,目前國內已建和在建的多晶硅計劃產能高達6.356萬噸,到2008年大約可以形成1.8萬噸多晶硅年生產能力。2008年底,亞洲硅業6000噸、江蘇順大3000噸、洛陽中硅3000噸、寧夏陽光1500噸等大量千噸級多晶硅項目相繼也宣布投產。記者不僅疑惑,中國一年究竟能產出多少多晶硅?這個行業是否已經過熱?
“投產和達產完全是兩回事,多晶硅生產企業類似于化工企業,從投產到達產需要一段時間的調試。也就是說,設計能力為1000噸,短時間內產量很難達到1000噸,工藝技術水平相對完善的企業達產率也僅為80%左右。”東方汽輪機有限公司峨嵋半導體材料廠副廠長丁國江說。
樂山市永祥多晶硅有限公司總經理馮德志透露,一般多晶硅項目需要一年半左右的時間達產。劉小飛則透露,新光硅業2007年就開始投產的1260噸生產線2008年全年平均達產率也僅為65%。一位業內人士對記者說:“一些欲上市融資的多晶硅公司提出很高的投產概念,卻絲毫不提達產之事,可能意在資本市場上的融資或炒作。”
據丁國江介紹,雖然各多晶硅項目都運用改良西門子法工藝生產,但是各個企業系統的集成效率如何、模塊技術是不是最先進的、還原爐和精餾塔等重要設備的設計是否優化以及副產物的消化是否干凈,都直接影響其達產時間和達產率。
據四川省樂山市經委產業政策科提供數據,2008年樂山市多晶硅生產能力4560噸,2009年將達到近1萬噸,這只是計劃生產能力,2008年樂山市多晶硅實際產量為一千多噸,約占全國的25%。由此推算全國2008年實際產出為4000噸以上。但據四川省經委有關人士介紹,雖然多晶硅目前的“過熱”是“虛熱”,但仍然要警惕多晶硅長期內產量過剩的問題。“我們鼓勵已經開始施工的企業盡快地完成建設進度,已經投產的企業盡快達產,但是,我們不鼓勵再上新項目。”
從“污染惡魔”到“變廢為寶”
企業多渠道探索四氯化硅出路
業內專家表示,三氯氫硅和氫氣發生化學反應,除生成終端產品多晶硅之外,還包括四氯化硅等多種副產品。四氯化硅是高危產品,遇空氣遇水會產生對人體有害的氯化氫氣體。我國多晶硅產業前幾年一直沒有規模化發展,就是因為從技術上沒有找到妥善處理四氯化硅的方法。
“即便價格下跌,多晶硅生產利潤率仍較高,即使在金融風暴打擊下,幾個企業仍然決定在樂山投資建廠,當地老百姓、國家環保專家和官員不禁對多晶硅副產物的處理提出質疑。”樂山市經濟委員會副主任鄧貴銀表示,當地主管部門對這個問題從一開始就非常重視,堅持規模化生產必須有規模化的處理方法。
他介紹說,目前國內處理多晶硅在技術上已經開創出了兩個方式,一是將四氯化硅熱氫化后再生成生產多晶硅的原料,劉小飛表示,新光硅業主要使用這種方法,可以回收利用80%的四氯化硅。第二種方法就是通過化工工藝將四氯化硅轉化成高附加值的化工產品。據悉,樂山市引進了擁有將四氯化硅轉化成無毒無害的氣相二氧化硅(即白炭黑,一種納米材料)技術的一家公司,與當地多晶硅廠合作,將尾氣“變廢為寶”。據悉,這家公司目前具備6000噸的氣相二氧化硅的生產能力,即2萬噸四氯化硅的處理能力。此外,樂山科立鑫化工有限責任公司的硅酸乙酯生產線也能夠消化大量四氯化硅,生產出有機硅系列產品。鄧貴銀表示,在樂山已經投產的企業以及在建工程,都按照上述兩種處理方式對尾氣處理進行了規劃,解決了環保問題。
雖然各個企業都在多渠道探索處理四氯化硅問題,但是在技術上還有很多需要攻關的地方。丁國江表示,熱氫化一次性轉化率一般企業只能達到百分之十幾,能耗高,大循環1公斤多晶硅需要耗費60度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