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云計算Web 2.0共同締造開源
此外,Linux開源的特性在“小電腦”上表現出了很明顯的優勢,豐富的應用是“小電腦”賴以生存的基礎,而Linux正是這些應用誕生的溫床,開發人員能更好地基于這個開放的平臺構建各種不同的應用。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87975.htm移動計算將成為Linux的突破點,這已經得到了普遍的共識。一些激進的開源社區人士更是表現出了十足的信心:“Linux在傳統的服務器和桌面領域已經達到了飽和,尤其是在桌面市場,Linux想要有爆炸性的增長顯然是不現實的。而在移動設備市場則不同了,由于這個市場還不夠成熟,Linux很有爆炸性增長的可能。尤其是隨著新的移動設備的興起,Linux展現出了定制性強的優勢,坊間就流傳MID第三代將棄用Windows,而完全投入開源的懷抱。”
當Intel展開Moblin計劃的時候,就在亞太區與中科紅旗合作推出了專門針對MID平臺的Midinux操作系統,作為一家傳統的Linux操作系統廠商,中科紅旗相關人士表示,隨著MID業務的開展,今年在Midinux操作系統的收入將有望超過服務器和桌面端的收入,由此我們也能看出移動計算對傳統桌面Linux帶來的巨大沖擊和機遇。
當然,移動計算的發展不僅為平臺廠商開辟一片新藍海,一些傳統的應用軟件廠商,也紛紛嗅到了MID巨大的市場價值,將觸角伸向了這一全新的領域。國產Office辦公軟件廠商紅旗2000就推出了RedOffice for MID。這款功能豐富的辦公軟件,將PC機上常用的辦公軟件平滑移植到了MID設備上,使用戶感受到了移動辦公的便捷。RedOffice for MID的推出吹響了傳統軟件廠商進軍MID的號角。隨后,騰訊也在今年的IDF大會上推出了QQ for MID。在這么一個全新的市場面前,軟件廠商都在不斷地調整策略,或將其“for PC”的軟件平滑移植到MID上,或開發一些針對MID的新應用。
同時,伴隨著眾多“小電腦”的發展,閃存軟件也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法國的Mandriva發布了自啟動U盤、Ubuntu也推出了SD記憶卡,這些都將Linux操作系統預裝進了閃存中,用戶只需要插入U盤或SD卡,就能立即使用預裝在其上的Linux操作系統及眾多的開源應用軟件。現在,閃存的容量不斷增大、價格也不斷下降,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便攜電腦的不斷發展,閃存將成為開源軟件的新載體。
開源頭上的“那片云”
移動領域是開源軟件尋求突破的一個重點,而最近喧囂塵上的“云計算”也蘊含著開源軟件發展的巨大機遇。對于云計算的定義,業界爭論不一,但一個比較一致的看法就是云計算是基于Web的一種服務,它消除了用戶在傳統硬件、軟件、專業技能方面的投資,可以完全脫離技術與部署中的復雜性而輕松獲取,這與SaaS也有些異曲同工。
在今年Gartner最新發布的報告中就認為,削減成本的壓力將推動大多數軟件服務提供商以某種方式采用開源軟件的創新技術。在今后兩年的時間里,90%的軟件服務將以某種方式以開源軟件為基礎,軟件服務提供商將在操作系統、應用服務器和數據庫的層面上使用開源軟件以降低成本。開源軟件一直提倡軟件免費、以服務的形式付費,這從某種角度上說與SaaS是雷同的。
對于誰將成為“那片云”的問題,業界一致的觀點就是云計算將架構在開源軟件之上,并且大部分基礎應用都將基于開源軟件。因為大家都知道,作為集中式的服務平臺,開放性永遠是其關鍵要素之一,同時開源軟件的靈活性和可擴展性也完全吻合云計算的發展趨勢。
也正因如此,眾多開源社區人士反而開始擔憂云計算的興起將給開源軟件帶來一場巨大的危機。因為互聯應用不需要采用傳統的方法發布軟件,這就忽略了諸如GPL等開源軟件許可證的要求——即修改者必須返回代碼給社區。
而最終可能會導致的一個結果就是,像Google這樣的公司在互聯網應用上利用了開源軟件的優點,并將他們所做的任何修改當成了自己的財產。因為Google的商業模式不需要發布基于開源軟件所做了修改后的軟件,而只需要在此基礎上提供Web應用服務。從形式上看,Google的做法沒有與開源許可證相抵觸,但從實質上說,Google的確使用和修改了開源軟件,并因此得利,但他們的確也沒有向社區返回相應的代碼。
因此,如果基于當前主流的開源許可證(GPL),在10年內,90%的軟件都以服務的方式來運行,都采用Google的方式而不返回代碼,那么開源軟件的發展將面臨巨大的危機,這不僅將阻礙開源軟件的創新,長久下去甚至會導致開源軟件的消亡。
那么,是否云計算就是洪水猛獸,它的出現將讓開源軟件喪失生機呢?云計算的興起,使開源軟件面臨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但這個危機是可以通過完善目前的開源許可,甚至出臺一些新的開源協議來解決,其實,我們更應該看到的是云計算為開源軟件帶來的巨大發展機遇。
首先,我們必須認清開源成功或者賴以生存的幾個關鍵要素,許可證鼓勵對于開源軟件的再發布、修改乃至發展其分支;一個體系結構要使程序能被作為組件在任何可能的地方重用,以及可以被擴展,這包括代碼的重用和模塊功能的重用;最重要的一點是低門檻,不僅用戶可以輕松使用,對于開發人員,能在此平臺上輕松地修改與分享代碼。
云計算作為一個可以基于開源軟件的平臺,可能并不開源,但這并不妨礙其具有開放性,或者說該平臺可以作為一個可重用的組件存在。開源倡導代碼的可重用,云計算提倡的是服務的可重用性。比如Google Maps并不開源,但是其足夠開放,以至于其成為了整整一代新應用的關鍵組件,programmableweb.com上的一個總結顯示,Google Maps支持了差不多90%的地圖mashup,從這點上看,云計算完全能夠延伸開源軟件的應用,只是將代碼封裝成了模塊,或者是一個子系統。
開源的成功來自于用戶的開發和使用的低門檻,而云計算的發展必將帶來大規模的開源應用及部署,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開源軟件進入的門檻,也活躍了開源社區的二次開發及應用推廣。同時,云計算的平臺可能會是私有的,但其上運行的軟件可以有商業軟件與開源軟件的選擇,來自Rightscale的Eicken甚至認定云計算平臺上的所有軟件都將是開源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目前私有軟件許可證沒有支持云計算部署的方式。
盡管開源協議不能防止云計算提供者的封鎖,但至少允許開發人員在云計算中部署開源軟件,而且,隨著云計算平臺的發展,也將帶動更多新的開源軟件及應用的產生。最近,雅虎、Intel和惠普就宣布結成了一個研究聯盟,共同創建一項名為“測試平臺”的云計算研究項目,以推進云計算技術的發展。可以預見的是,隨著云計算概念的不斷清晰,各大廠商在此領域將會加大投入,勢必將會有更多優秀的開源項目誕生; 同時也將會活躍目前的開源項目,在應用廣泛展開的時候,使其煥發第二春。
linux操作系統文章專題:linux操作系統詳解(linux不再難懂)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