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周刊:一只變質的蘋果
導語:《新聞周刊》近日發表分析文章稱,現在的蘋果公司越來越像10年前的微軟,它就像一個“大腳怪”,擠壓相對較小和較弱的競爭對手。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87814.htm大腳怪
在接受采訪時,蘋果CEO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的前任副手講述了前老板的一些令人吃驚的事。他說:“喬布斯骨子里是一個獨占主義者。他像是比爾·蓋茨的翻版,只是還沒有取得蓋茨那樣的成就。”但從目前的形勢來看,喬布斯正朝著這個方向前進。
2008年夏季,蘋果的市值已超過谷歌,成為硅谷的“市值之王”。根據市場研究公司NPD提供的數據,蘋果在美國消費PC市場的占有率雖只有11%,但它的影響力卻要遠遠大于這一市場份額。
根據市場研究公司IDC提供的數據,iPod音樂播放器已然是其所在市場的統治者,iTunes音樂店的歌曲銷量也已超過50億首,力挫強悍的競爭對手沃爾瑪,成為美國音樂零售市場的領頭羊。NPD稱,蘋果iPhone在美國智能手機市場的占有率已躋身第三位。
可就在不久以前,蘋果不過是一家致力于在“小生境”打拼的PC制造商,鐵桿蘋果迷是他們主要的目標客戶。這里所說的“鐵桿”是指消費者能夠很快原諒甚至喜歡蘋果的怪癖和小毛病。現在的蘋果已不再是一個失敗者。事實上,蘋果越來越像10年前的微軟,牢牢控制著一定的市場。相對較小和較弱的競爭對手只能在夾縫中求生存或者慘遭淘汰。對于這種局面,蘋果拒絕發表任何評論。
一年前,一家名為“Vudu”的小公司因其可連接電視和從網上下載電影的小設備好評如潮,飽受消費者青睞。相對于蘋果電視來說,Vudu擁有自己的優勢:可下載的電影類別更多,用戶可以“租”電影而不是“買”電影。在欣賞影片前,他們也不必先把影片下載到PC上。
蘋果于1月開始反擊,擴大電影類別,開始“租”、“買”雙管齊下。價格更為低廉的新版蘋果電視最終上市,它能夠與Vudu產品的絕大多數功能一較高下。目前,蘋果每天的電影銷量或者出租量已超過5萬部。相比之下,面對巨大競爭壓力的Vudu開始不斷裁員。Vudu一名發言人表示公司運轉狀態良好,但這種表態很難令人信服。回想當初,“微軟犧牲品”也曾說過同樣的話。
壟斷者
蘋果真正令對手恐怖的地方莫過于:他們不僅制造占據主導地位的產品,同時還控制著整個“生態系統”。微軟同時控制操作系統以及在系統上運行的軟件,蘋果的做法與這家業內巨頭如出一轍,他們既擁有飽受消費者喜歡的硬件平臺(iPod和iPhone),同時又提供可在這些平臺上運行的內容,即銷售音樂、電影和軟件程序的商店。價格是由蘋果制定的,30%的銷售收入流入他們的口袋。
由于iPhone是自家制造,蘋果可決定是否使用獨立軟件,同時也會在任何時候亮起“紅燈”而且不給出任何解釋,iPhone軟件開發者7月的遭遇就是一個最好證明。iPhone一款應用“Now Playing”的開發者賽勒斯·納瑪巴蒂(Cyrus Najmabadi)說:“整整4周時間,我一直用電子郵件和電話與蘋果方面聯系,但他們沒有給出任何答復。”Now Playing是一款在線電影和戲劇指南,在聽到消費者的投訴后,蘋果于7月“斃”掉了這款軟件。由于納瑪巴蒂的堅持,蘋果最終撤回這一決定,但拒絕對此事發表任何評論。
借助于自己的零售店,蘋果控制了另外一個“生態系統”——諸如揚聲器等iPod和iPhone配件市場。每當配件生產商推出新產品之時,蘋果便向他們收取名目繁多的費用,例如,即便是將“MADE FOR IPOD”標簽貼在新產品上也要收費。一位因擔心遭蘋果報復堅持匿名的iPod配件生產商透露,蘋果的收費占到新產品售價的75%,使其在蘋果零售店銷售的幾款產品的利潤甚至為零。
既然如此,為何還要選擇在蘋果零售店銷售自己的產品呢?這位零售商當然不傻,因為通過在蘋果零售店展示其產品可以在用戶當中建立一種品牌意識,那么他就可以通過在Best Buy、Target和Circuit City等電子產品零售商銷售揚聲器系統賺取利潤。
訴訟風波
蘋果的策略看上去同精明的商家無異:為何不從每筆交易中多榨取一些利潤?這樣做的問題是,假如蘋果對配件生產商盤剝得過于厲害,一些合作伙伴可能會中斷合作,從而對產業鏈構成傷害。
這種霸道行為還會引發強烈反應,這也是微軟在20世紀90年代崛起之時頻頻遭遇到的問題。在英國,當iPhone不能顯示Flash和Java內容時,一個監管委員會立即禁止蘋果打出iPhone“讓你享受百分百網絡瀏覽體驗機會”這樣的廣告。
日前在美國阿拉巴馬州,一位女士一紙訴狀將蘋果告上法院,因為她新買的3G版iPhone手機總是不能與3G網絡連接。3G網絡可提供更快的無線網絡下載。今年7月,用戶對蘋果新推出的MobileMe服務不斷出現一些嚴重故障相當不滿,為平息用戶的不滿情緒,蘋果向他們提供了為期三個月的免費服務。
MobileMe是一款可以使個人數據實現與iPhone和iTouch同步的網絡服務。在過去,類似這樣的問題在用戶當中不會引發如此大的反應。當時,蘋果不像現在這樣是高科技產品的領先者,沒人真正關心該公司的活動。不知道蘋果是否會懷念那段時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