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畢業生:求職扎堆大城市 就業鄉鎮鮮問津
去年遼寧下基層大學生僅占4.41%
專家建議:相關部門除制訂優惠政策,還應有保障機制
調查動機:又到畢業生就業高峰時。6月18日,記者從省畢業辦了解到,近年來,遼寧省畢業生往大城市扎堆的情況較為明顯,到農村及基層就業者少之又少,畢業生就業的結構性矛盾依然存在。 近日,記者在沈陽的一些高校應屆畢業生中做了隨機調查。
95%畢業生就業選擇大城市
畢業后想在哪里工作?就這個問題,記者先后詢問了20名來自不同學校不同專業的同學,有19人選擇沈陽、大連、北京、廣州等大城市,只有一人因為父母身體不好需要照顧而選擇回到家鄉遼寧海城。
調查對象中,沈陽師范大學、沈陽農業大學、沈陽工業大學等一些學校的學生,本身就來自農村,他們表示,當初努力學習考大學,就是想留在大城市,不想再回到家鄉,那里落后的生活條件和陳舊的觀念讓人無法忍受。一位來自遼寧彰武,學人力資源的男生說,學人力資源的他回到家鄉,沒有適合的崗位,而在沈陽,用人單位多機會多,而且主要靠本事吃飯,而在小地方,一個單位沾親帶故的特別多,實際工作能力很難得到發揮,主要精力得用來處理人際關系。
采訪中,抱著這種想法的學生不在少數。
扎堆大城市造成人才浪費
據不完全統計,沈陽、大連兩市接收的高校畢業生約占全省接收總人數的2/3,而其它12個市接收的人數僅占1/3。從城鄉分布看,許多區縣特別是農村鄉鎮基層單位急需大批教育、醫療、農技農藝、農產品加工、法律、機械等類人才。來自省畢業辦的權威統計數字表明,2007年全省到縣以下基層就業的畢業生僅有8246人,占畢業生總數的4.41%,其中44個縣法院多年來沒新進一名法律類本科畢業生,1033個鄉鎮衛生院從業的醫科院校本科畢業生不到2%。
供需比從3.9∶1到1∶3.7
大學生扎堆大城市,大城市的情況又如何呢?以沈陽和遼寧中部城市群其它六城市為例。只有沈陽人才市場呈現供大于求的局面,全年人才供需比為3.9∶1,其余六市均為供不應求的狀況。鞍山地區人才供需比為1∶2.7,撫順地區人才供需比為1∶2.8,本溪地區供需比為1∶1.5,營口地區人才供需比1∶3.7,遼陽地區人才供需比為1∶2.8,鐵嶺地區人才供需比為1∶1.1。特別是營銷、管理類人才需求量非常之大,而到這六城市求職者卻相對較少。
專家建議:到基層去需要完備的政策
遼寧省社科院研究員張思寧認為,大批高校畢業生扎堆大城市,這是人力資源的極大浪費。不可否認,大城市的用人需求的確較多,可一扎堆,就會導致求職成功率的降低,甚至還會造成一定時期的失業,增加求職的成本。但是,要想讓大學生“到基層去,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必須有完備的政策跟進。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許多畢業生之所以不愿意到基層去的深層次原因,一方面是基層的待遇和城市相差甚遠,另一方面,就是擔心沒有發展空間。
一位高校就業指導中心的負責人表示,基層很需要大學生,但是鼓勵大學生到基層去,不僅需要精神上的鼓舞,更需要物質上的優惠措施。他透露,雖然就業指導中心一直響應國家政策,做了很多工作鼓勵大學生到基層就業,但是收效甚微。“到現在還沒有一個學生愿意到艱苦地方去。”
專家呼吁,雖然沈陽市出臺了不少鼓勵畢業生到基層去的優惠政策,但還缺乏必要的保障機制,如何讓畢業生到基層真正有用武之地,如何讓基層確實能接受畢業生,讓其無后顧之憂也是我們該思考的問題。再有,如何讓畢業生轉變就業觀念也是我們的教育內容之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