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職業規劃 大學生就業違約暗流值得關注
畢業生小張幾個月前與一家用人單位簽訂了20年的勞動合同。本來以為簽了這么長的合同,等于找到了一個鐵飯碗,以后不用再為找工作奔波了。但是僅僅過了3個月,小張就對工作產生了厭倦,產生了違約的念頭,于是他離開了那家公司。結果公司以違約為由將小張告上了法庭,要求其支付5萬元的違約金。
眼下正是大學畢業生求職高峰期,“先就業后擇業再創業”是許多高校畢業生的就業觀。盡管這源于就業難的現實,但相當多的畢業生簽訂了就業協議又違約的“準就業”現象卻越來越多,違約不再是個別現象,違約暗流已悄然涌動,值得引起關注。
違約成了大學生咨詢最多的問題
濟南某大型企業人力資源部負責人談起大學生違約頗為頭疼:去年底他們在一個大型招聘會上招聘了100名應屆生,到目前為止,只有70人到崗實習,有30%的人因跳槽、考研、考上公務員而違約。
山東人才網首席職業指導師王志勇說,大學生在有關就業咨詢問題中,除了職業目標不清晰,不知該如何找工作之外,違約成了咨詢最多的問題。
據資料表明,今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將達559萬人,比2007年增加64萬人,然而,我國今年的城鎮新增就業崗位沒有明顯增長,畢業生就業形勢依然嚴峻。
為了應付就業難,很多畢業生都做了兩手準備:考研、考公務員兼找工作。為穩妥起見,很多畢業生傾向于先找個單位簽約。等到考試開花結果時,就可以義無反顧地“舍魚而取熊掌”了。不求一步到位,寧愿“騎馬找馬”,先找到一個崗位再說,是畢業生普遍的求職心態。正是這種心態,使大學生頻繁跳槽成為職場常態。
跳槽的原因,無外乎“薪水不滿意”或“發展空間不夠”等,有的甚至為愛情、為親情而跳槽。“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人挪活,樹挪死”,為追求自我理想和個人價值,實現心理價位和自我滿足,對大學畢業生來說,跳槽本身無可厚非。但跳槽真的能滿足其心理價位嗎?山東人才網針對“你對跳槽后工作是否滿意?”進行了一項網上調查,共有1150位個人會員參與,其中有568人選擇“沒有達到目標,整體不滿意”。于是,交納了違約金跳槽到另一家單位,可是發現新工作還不滿意,結果再次違約又成為現實。
大學生違約所支付的不僅是違約金
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當違約成為一種常態之后,更要冷靜分析,違約行為究竟帶來什么樣的后果呢?
據山東人才網最近作的一個調查顯示,有38.6%的單位曾遭遇學生違約。用人單位的招聘流程一般都包括網上通知、校園宣講會、接收簡歷、筆試、面試5個環節,用人單位最擔心的問題就是畢業生違約。
畢業生違約對企業是一種損失,從校園宣講會、招聘會,到筆試、面試,最后的比較、審核、敲定,為招聘到合適的員工,企業要花費大量人力和財力。一旦違約,將意味著企業在這之前所做的都是一場空。同時,除了人力物力的損失,企業最擔心的是造成一種違約惡性循環。
對于個人來說,大學生為了違約所支付的成本,絕不只是賠上了一筆違約金,可能還要付出一筆不菲的道德成本。通過違約盡管能獲得一份看上去不錯的工作,但是在自己的檔案上卻會留下不良的誠信記錄,給自己以后的職業生涯造成不好的影響。山東省實驗中學今年14個教師崗位吸引了1100多名求職者,令人感慨的是,有一名求職者3年前本科畢業時曾與該實驗中學簽約,后違約去讀研究生,誰知今年研究生畢業再來應聘,卻沒被錄用。
有專家指出,違約要把持一個度,不能拿違約當兒戲。在誠信度成為衡量一個畢業生綜合素質重要指標的今天,用人單位越來越看重求職者的誠信度。有時求職者個人的問題甚至牽連到所在學校,使得用人單位“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凡是這個學校的畢業生一律不要。
違約的深層原因是缺乏職業規劃
高校畢業生找工作普遍帶有盲目性,不僅對本專業的優劣勢缺乏了解,而且對所應聘企業及崗位缺乏了解,職業指導師王志勇說,違約與就業形勢嚴峻固然有關,但深層原因卻是大學生缺乏職業規劃,盲目就業,導致頻繁跳槽,違約數量大增。
各類招聘會,看似崗位很多,為什么沒有一個適合我?這是很多畢業生的困惑。有的畢業生不管專業是否對口海投簡歷,但最終卻一無所獲。有專家指出,高校畢業生要對自己的就業方向早作規劃,上學期間就要多了解與專業相關企業的信息,通過多渠道了解就業市場的需求情況,招聘單位對應聘者的知識、技能的要求情況等,以便隨時完善自身的知識和能力體系,要邊規劃邊學習,再規劃再學習,以適應就業市場的需求。
據了解,目前很多高校都開設了如職業生涯規劃一類的課程,但不少學生認為這類課程雖然使自己認識到職業規劃的重要性,但課程內容仍偏理論,資料和案例也偏陳舊,實際效果不佳。王志勇指出,職業規劃是一門實際操作性很強的學科,要面對當前畢業生就業現實,不斷創新,切實為學生職業生涯作好規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