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消費電子 > 業界動態 > 朝陽產業悲殤:彩電產業王者不再 夢在何方

        朝陽產業悲殤:彩電產業王者不再 夢在何方

        作者: 時間:2008-04-29 來源:競爭力 收藏

        在改革開放30年間,最先崛起的新興產業是業。因此,產業最早實現了完全市場化和完整產業鏈。遙想處于短缺時代的上世紀80年代,由于政策限制外國進口,洋彩電只能憑“出國指標”和“海外關系”溜進中國市場,國產彩電面對增長的內需,要“憑票購買”。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81958.htm

        時至90年代初期,洋彩電憑借市場準入的放開而大舉進入,中國彩電業最初的“五朵金花”一一牡丹、熊貓、金星、長城、樂華,輕而易舉地凋零。此時此刻,在偏僻的四川綿陽,長虹的倪潤峰卻以“東芝火箭炮打不落長虹紅太陽”的豪氣,扛起民族彩電工業的大旗,一舉成為中國彩電大王。但時至1990年后期,長虹在大屏幕顯像管彩電做到極致時,試圖以壟斷上游彩管而獨霸江湖,結果因代價巨大而遭受重創。借長虹受挫,有港資背景的康佳,在日本留學歸來的少帥陳偉榮的率領下,以“誰能升起,誰就是太陽”的勇氣,憑借產品外觀創新而榮登“彩電第一”。可惜康佳寶座還未坐熱,陳偉榮的大學同學李東生就憑借自建的上萬人營銷隊伍而異軍突起,使得1993年才涉足彩電的TCL在21世紀之初,成為中國彩電之雄獅。然而,就在21世紀,全球彩電業已經出現巨大的行業拐點后,在液晶顯示浪潮中,國產彩電因沒有技術前瞻與研發儲備,雄風不再而再度落后。更可怕的是,在3C融合和移動寬帶時代的大勢所趨之下,喪失先發優勢的國產彩電產業進入歷史冰點。

        中國的彩電產業始自1978年引進的第一條國外生產線,第一個國產彩電制造商就是今天的上廣電。直到1985年,中國總共引進了105條顯像管()彩電生產線,包括玻殼、彩管等零部件制造。而長虹就是在1985年引進最后一條彩電生產線的中國企業。

        在1978年至1992年的15年間,盡管國產彩電廠商在大規模工業化、市場化過程中迅速發展,但是由于技術、功能以及質量等原因,難以滿足國內消費市場的需求。以日本彩電為主的外資品牌強勢占據中國電視市場,擁有絕對優勢地位。

        從1993年至2003年的10年間,在傳統的顯像管()彩電技術已經成熟的階段,中國彩電廠家憑借勞動力成本優勢和熟悉本市場的渠道優勢,加上積累的大規模組裝工業的管理經驗,以價格戰的銳利武器,一統中國市場長達10年。

        然而,就在此間,始于1998年的平板顯示技術革命悄然啟動,中國廠商明知這一變化,卻在抱有兩個幻想:一是液晶電視不會來得迅猛,在傳統的顯像管彩電市場仍有空間;另一是待國內液晶電視市場啟動后,像以前一樣以價格戰后發制人。

        沒有后發優勢了。在1998年至2008年的10年間,以液晶為代表平板電視從啟動迅速成熟。在1998年至2000年的關鍵3年,中國彩電產業有可能積蓄一定的先發優勢,但怕當“先烈”而未“先驅”。在2000年至2003年的市場啟動期,由于全行業沒有技術積累而缺乏技術前瞻,居然在戰略制定中竟出現了可怕“守舊趨同”,大家自欺欺人地彼此慰藉,抱團守舊,連戰略差異化都不愿做。在2004年,中國“平板電視元年”以后,國產彩電在市場上節節敗退。

        破冰

        和手機產業一樣,在彩電技術基本保持平穩的上世紀90年代,國產彩電取得了國內市場的大進步,大敗外資彩電品牌。

        這次破冰之旅的領隊是長虹,隨著倪潤峰的“價格屠夫”名聲大振,很多曾經的國內著名品牌而斃命,而中國彩電產業卻跨上歷史最高峰。“價格戰”貫穿著倪潤峰的整個職業生涯,成了他的標志性戰略。

        早在1989年8月,長虹就發動了中國彩電史上第一次價格戰。憑借價格戰策略,長虹從“四川王”成為“西南王”。在1992年后,中國彩電市場轉向買方市場。倪潤峰坐穩中國彩電大王寶座。

        到90年代中期,中國已有彩電企業98家,國產品牌彩電年產量高達3500萬臺。長虹三輪降價所掀起的“血雨腥風”,徹底吹破了外資品牌尤其是日資品牌的壟斷地位。到1996年年底,長虹、康佳、TCL、熊貓等國產品牌在中國彩電市場上已經占到71.1%的市場份額。

        長虹戰果最為顯著,市場占有率從22%猛增到35%,獨家占據1/3天下,其它國產品牌之和占1/3,外國品牌之和占1/3。長虹由于銷量增加帶來的規模經濟和成本降低,1997年的銷售收入達到188億元,毛利率不降反升,從17.3%上升到26%,利潤達到26個億。倪潤峰達到了他的職業生涯巔峰,成為中國企業沖擊世界500強的種子選手。

        倪潤峰發動的價格大戰讓國產彩電進行了大洗牌,60多個地方性彩電品牌滅絕,形成了五六家巨頭瓜分市場的局面。

        1993年起步的TCL彩電,由于李東生憑借大屏幕彩電技術突破形成的成本優勢,加上營銷策略的成功,五年后躋身于中國彩電業前三甲,成為90年代的后起之秀,并讓TCL在21世紀成為第三代國產彩電品牌中的領頭羊。

        危機逼人

        價格戰是一頭怪獸,能夠自己產生發展的能量。當長虹在價格戰中依靠規模經濟獲利之后,只能選擇繼續擴大規模以獲得更多規模經濟效益。

        長虹肇始的價格戰在1996年之后一直延續下來,幾大國產彩電巨頭并沒有去投資技術研發創新。倪潤峰重制造輕技術的傾向,讓他做出了一生中第一個錯誤的抉擇——做霸盤。

        倪潤峰希望借“囤積彩管加上價格戰”來行業洗牌,繼續擴大自己的市場份額。1998年,長虹與國內八大彩管廠簽訂了壟斷供貨協議,希望通過壟斷彩管來扼殺其他彩電生產企業。他預言:“三年之后,中國市場上真正存活的彩電企業頂多還有三五家。”

        囤積彩管的消息讓長虹股價大漲,同業陷入恐慌。在長虹的壓迫下,其他彩電生產企業為了生存,采取了兩個辦法。第一,通過游說各有關部門,使原先廣東存在的大量水貨彩管合法化;第二,通過關系偷偷購買八大彩管廠倉庫中存放的已經屬于長虹的彩管。長虹囤積彩管的結果是存貨急劇上升,元氣大傷,導致2000年5月倪潤峰下臺。

        2000年成為國產彩電由盛轉衰的年頭。各大廠家在一年內發動了6輪價格戰,導致第一次全行業虧損。

        也是在2000年,國產彩電發起第一次“價格聯盟”。這年6月,在長虹缺席的情況下,9大國產彩電企業自發組織了“限價”峰會,對下游的國美等家電零售企業實行強硬的價格限制,以確保其利益最大化。初崛起的國美當然不買賬,“你開你的會,我降我的價”,加之長虹、康佳和熊貓等企業的叛變,聯盟協議簽字不到24小時即宣告破裂。反抗彩電價格聯盟,讓國美一戰成名,結果國產彩電廠商不得不回到國美來求和,“國美現象”出現。

        平板迷亂

        在國產彩電廠商忙著打價格戰和擴大產能的同時,他們并沒有特別關注顯像管(CRT)技術和產品已經面臨替代危機。電視技術第三次革命已經開始,但中國廠家不僅沒有超前準備,而且對其來勢迅猛遠遠估計不足。

        國產彩電在CRT技術上白手起家,由引進到吸收,實現了生產設備、零配件等上中游產業鏈的本土化。中國CRT彩電整機成本全球最低,價格優勢最強,占據全球一半以上的市場份額。但是,中國彩電企業并沒有趕上新一輪技術變革的列車。

        在以互聯網主導的3C融合已成為消費電子產業發展的趨勢。數字高清技術代替了模擬技術,市場的技術選擇由CRT向液晶為代表的平板顯示技術轉移。

        面對這種技術和市場變化,國產彩電廠商表現出極其原始的商業觸覺和迷茫的企業戰略。今天看來,在1998年至2000年之間,中國彩電企業應該抓住在本土市場獲得的暫時優勢,迅速做好兩個關鍵:一是加大研發投入,盡快實現技術升級;二是加大進入國際市場的力度,不要一味在國內市場惡斗。在1998年的時候,東歐國家一臺普通的29英寸彩電折合人民幣4000多元,而在中國只有2000元。遺憾的是,中國彩電企業在行業出現巨大拐點時卻忙于另外兩件事:一是窩里斗的價格戰;另一是產業的多元化。”

        在平板電視技術越來越成熟之際,國產彩電廠商因為在CRT技術上的過度投資而背上了巨大的包袱,遲遲不愿意接受替代的緊迫性,反而致力于緊緊抱著CRT技術不放,甚至用短暫的泡沫來麻醉自己。

        1998年,索尼推出了純平CRT技術,不久國產彩電廠家一陣兒跟風,純平彩電遍及大江南北。進入2001年,不少廠家又選擇了“背投戰略”。那時,純平彩電已經被價格戰徹底打殘了,開始“論斤賣彩電”,從技術上看,CRT背投技術還解決了CRT彩電在尺寸上無法超越36英寸的限制,可以做到38英寸~70英寸。

        長虹在背投上投資巨大,心氣甚高,直接奔向“自主研發”,不僅研制出世界上最先進的背投核心技術,還擁有了一大批背投專家和國內規模最大的背投生產線。”而且,長虹很快就使出擅長的價格戰武器,在背投上清理市場,一時間回到了家電舞臺的中央。

        然而,短視的中國彩電廠家沒有想到,背投只是一種“過渡性技術”,顯示技術的突破性進步很快就降低了液晶價格,在全球市場上迅速躍升為主流趨勢,平板時代到來了。

        2004年是中國“平板電視元年”,液晶和等離子電視在中國市場開始啟動,增長很快,而堅持CRT技術的國產彩電廠商迎來了第二次全行業虧損。此時國產彩電廠商才急拐彎兒,紛紛投身平板電視。

        全面潰敗

        晚了,晚得連跟隨都搶不到位置了:在當初被中國企業視為“不切實際的高端市場”的液晶、等離子領域,外資品牌已經樹起高大的品牌和技術壁壘。國產液晶電視80%的零部件都要靠進口,核心技術要花錢買,產業鏈受制于人。

        此種形勢下,國產彩電只有兩種被迫的選擇:一方面,在中國農村市場和比中國還不發達的海外市場,收割CRT技術的殘余價值;另一方面投身平板電視,希望在短期內分一杯羹。但這兩種策略都困難重重,讓國產彩電在數字電視時代難以扭轉乾坤。

        嚴酷的形勢讓國產彩電廠商選擇激進地國際化。TCL2004年收購了湯姆遜,成為世界第一的CRT彩電廠商。但是如同中國玻殼、彩管業一樣,TCL在往錯誤的地方扔錢。最終,TCL的技術重點偏離了液晶、等離子的技術路線。

        在平板電視市場,國產彩電廠商很快以驚人的勞動力成本優勢把價格打壓下去。自2005年開始,創維、海信、TCL、長虹等平板電視巨頭相繼掀起液晶電視降價熱潮。盡管降價讓國產品牌迅速奪回約70%的平板電視市場份額,但利潤豐厚的高端產品依然被外國品牌牢牢掌控。更為慘痛的是,液晶面板占據整機產品的80%,產品絕大部分利潤被外國廠商賺去。

        到了2006年,外資平板電視也開始跟進降價。外資平板電視依靠對上游核心部件和關鍵元器件的價格控制和技術封鎖,擯棄CRT時代因為固守高端價格而喪失市場份額的僵化渠道政策,通過國美等零售商的成熟渠道,以面板等關鍵元器件的利潤來彌補整機上的降價損失。人家輕而易舉的反擊,讓國產彩電在低價格段上頓失大片陣地。

        2006年,索尼、三星成為國美和蘇寧的前五大供應商,外資平板彩電在國美、蘇寧的市場占有率也提高到60%左右。而國產液晶電視從32英寸到40英寸的凈利潤均為負數,塞諾咨詢公司發布研究報告稱“2007年國產彩電可能產生第三次全行業虧損”。對此,主要國內廠商都堅決予以駁斥。

        2007年,全國平板彩電銷售超過1000億元,外資彩電占超過50%的市場份額,其中包括所有高端市場份額。國產彩電再次驚呼“狼來了”,國內一些彩電巨頭2007年公布的財務報表顯示:部分彩電企業的凈利潤率已不足1%。研究報告也表明,國產彩電廠商2007實現盈利主要靠其他業務貼補。

        進入2008年,國產平板電視的市場份額已經跌至歷史低點。據國美北京分公司的統計數據顯示,2008年元旦假期,外資與國產平板電視的銷售額比例已經懸殊到9∶1。北京蘇寧的同期統計,外資平板電視銷售額的比例也高達78%。

        此時,國產彩電被迫重演過去在CRT技術上的道路,從零開始引進生產線,一點一滴地開始技術積累,完善生產線。這種戰略從開始就受到抨擊,已經太晚了!在CRT上的后發優勢,已經難在TFT上重演!

        國產平板電視的夢在哪里?手機產業還有一個3G通信標準的夢。



        關鍵詞: 彩電 CRT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鹤岗市| 铅山县| 河北省| 西乌珠穆沁旗| 全州县| 鸡东县| 布拖县| 故城县| 宁河县| 浦江县| 新邵县| 怀集县| 长寿区| 十堰市| 靖边县| 云龙县| 广河县| 武强县| 台南市| 眉山市| 和平县| 庆元县| 措美县| 新疆| 东丽区| 昌黎县| 太保市| 蓝山县| 张家口市| 莎车县| 沁阳市| 资阳市| 太原市| 宜章县| 宝坻区| 宁城县| 竹溪县| 屏山县| 西林县| 佛学| 滦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