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光電顯示 > 業界動態 > 50年光榮之路 CRT產業地位仍不可撼動

        50年光榮之路 CRT產業地位仍不可撼動

        作者: 時間:2008-04-18 來源:賽迪網 IT資訊 收藏

         從第一臺黑白電視機誕生到今天“大屏幕、全高清”產品仍然走俏市場,50年來中國電視制造產業發展歷程充滿艱辛、享盡歷練,今天我國已經成為全球制造大國的地位,產業已經成為我國電子行業發展最為成熟,最為成功的一個行業。即便是在平板電視迅猛發展的今天,退市說仍為時甚早。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81728.htm

         50年代從無到有的自強之路

         1958年5月18日,國營天津無線電廠參照前蘇聯旗幟牌14英寸電子管電視機,試制成功我國第一批黑白電視機。不久由上海廣播器材廠參照蘇聯紅寶石牌電子管式14英寸黑白電視機,也試制成功14英寸黑白電視機,開創了我國電視機的生產史。

         上世紀60年代后期開始的電視彩色化帶來了“第2次浪潮”。1970年12月26日,我國第一臺彩色電視機在天津通信廣播電視廠誕生,從此拉開了中國生產的序幕。當時影像的彩色化與CRT的彩色化幾乎同時發展,1973年5月1日,北京電視臺(中央電視臺的前身)開始試播彩色電視(采用PAL制),全套設備由北京、上海、廣州等地的電視設備廠生產,10月1日轉入正式播出。

         由于缺乏自主研發能力,當時電視機一些關鍵的元器件仍然需要大量進口,生產規模、產量、性能、質量等方面與同一時期美國、日本等其他發達國家相比,存在明顯的差距。當時的國家領導人非常關注此事,1977年4月,原國務院副總理李先念批準引進彩色顯象管成套技術,定名為“咸陽彩色顯象管工程”,并于1978年8月成立中國第一家彩色顯像管生產企業――陜西彩色顯像管總廠(即現在的咸陽彩虹集團)。也同樣在1978年1月和7月,國家計委和四機部先后組織了兩批人員到日本考察彩色電視機及其配套元器件的生產技術。通過考察一致認為生產現代彩色電視機不僅要引進彩色顯象管和集成電路生產技術,而且要引進電視機整機、新型元器件、專用元器件和若干種通用元器件的生產技術,使中國制造駛入了快車道。

         八十年代電子產業“命系彩電”

         進入八十年代,改革開放推動經濟發展,這期間我國彩電業迅速升溫,并很快形成規模。到1987年,我國電視機產量已達1934萬臺,超過了日本,成為世界最大的電視機生產國。1985-1993年,中國彩電市場實現了大規模從黑白電視替換到彩色電視的升級換代。

         這其中特別不能忘記的是,1984年2月,在原電子工業廳局長會議上提出“打基礎、上水平、抓質量、求效率、翻三番、超十年”的十八字方針。為了發展我國彩電工業,滿足國內市場的需求,在引進彩色電視機生產線的基礎上,我國實施了彩電國產化“一條龍”工程。該項工程引進為彩電配套的電子元器件生產線共286條,改變了我國主要依靠散件組裝彩電的狀況,國產化水平達到了95%以上。從進口“替代型”進入創新的階段,逐步走上了自主發展的軌道。



        關鍵詞: CRT 彩電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太和县| 三原县| 阳新县| 武宣县| 会宁县| 都江堰市| 桑植县| 汉沽区| 岳阳市| 葵青区| 阿勒泰市| 内丘县| 抚顺县| 临汾市| 喀什市| 武山县| 镇雄县| 光山县| 济宁市| 铜鼓县| 杭锦后旗| 保定市| 祁阳县| 云和县| 木里| 内黄县| 甘南县| 保山市| 烟台市| 罗城| 永善县| 广宗县| 咸宁市| 延川县| 景德镇市| 永川市| 张掖市| 集安市| 延津县| 汝城县| 道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