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世界暗流涌動 通信巨頭爭奪4G不遺余力
在西班牙巴塞羅那舉行的一年一度的移動世界大會本應是各企業展示自身實力的一個平臺,但誰也沒料到,這屆峰會竟成為各大巨頭爭奪4G標準的戰場,WiMAX、LTE等不同標準的支持者們正在競相爭取支持。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80501.htm2月14日,中國移動在巴塞羅那移動世界大會表示,將攜手英國沃達豐、美國Verizon Wireless加入LTE長期演進技術的測試。
LTE技術是由愛立信、北電網絡和諾基亞西門子、華為等世界主要電信設備生產商開發的技術,是近兩年來最大的新技術研發項目,被通俗地稱為3.9G,具有100Mbps(Mbps是電信部門衡量網絡帶寬的單位)的數據下載能力,被視作從3G向4G演進的主流技術。目前,移動無線技術的演進路徑主要有3條:一是WCDMA和TD- SCDMA,最后演進到LTE技術;二是CDMA2000;三是WiMAX。其中,LTE擁有最多的支持者,WiMAX次之。
誰掌握了標準,就意味著誰率先掌控了未來的4G市場。而深藏其中的利害關系是,4G電信設備與服務潛在的巨大市場,可能會讓目前3G技術市場相形見絀。
在這一場爭奪未來4G市場的關鍵戰役中,哪一陣營會成為獨領風騷的幸運兒呢?
全球移動業博弈4G
現在,隨著消費者對更高速度手機數據服務(尤其是視頻)的需求越來越高,手機網絡運營商也在尋求各種方法降低成本、提高數據接收速度,責任在肩的電信公司和新進入市場的機會主義者也都開始準備采用一種4G標準。
2008年1月,美國電話電報公司 (AT&T)與Verizon Wireless一起,表態支持LTE標準。而英國沃達豐、日本NTT DoCoMo等世界的最主要電信運營商已經決定采用LTE技術。在中國市場,大唐電信和愛立信還于今年1月成立了LTE聯合研究中心進行研發,而中興通訊、上海貝爾阿爾卡特也不甘示弱地進行TD-LTE研發。
就在LIE陣營馬不停蹄地進行研發的同時,以美國第三大電信公司Sprint Nextel和日本KDDI等為首的WiMAX陣營也不甘落后,它們公開承諾將在今年大規模推出基于WiMAX技術的無線寬帶網絡。據悉,WiMAX技術最初是由美國芯片制造商英特爾、摩托羅拉和韓國三星在內的一些公司推薦的。
據了解,正在進行中的WiMAX試驗與運用估計有300項——很多是在新興市場進行的。其中約有120項是為移動電話運用設計的。通過無線連接,這種方式可以有效取代寬帶連接。在巴塞羅那展會上,《IT時代周刊》記者發現,幾乎所有的主要電信基礎設施銷售商都在展示自己的WiMAX套裝,包括建立網絡所需的“基站”和“終端用戶”裝置,如手機、移動網絡裝置WiMAXPC卡和USB調制解調器。只要插入筆記本電腦,就能讓筆記本電腦以寬帶速度無線接入互聯網。
英特爾銷售與營銷集團總經理馬宏升(音譯)在展會上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表示:“對于WiMAX來說,今年是重要的一年,因為第一個真正的產品將上市。”馬宏升是支持公司推出WiMAX產品的英特爾高管。
起初,WiMAX得到了美國電氣工程師學會(IEEE)國際標準機構的支持,但在去年10月份得到了國際電信聯盟(ITU,是為全球電信業設定標準的機構)認可。得到國際電信聯盟的認可可謂意義重大,因為這樣才能確保WiMAX成為除LTE和UMB之外的另一種可行的選擇(WiMAX源自于電腦業而非電信行業)。
UMB(超移動寬帶)是另一種“4G”標準,主要由美國移動電話芯片制造商高通力推,迄今為止尚未吸引到太多的支持者。
互相競爭的4G標準,各自的支持者之間不可避免地大打口水仗——尤其是在運用不同的4G技術會有哪些相對低成本和優勢方面。
據了解,WiMAX的關鍵優勢是它已經為運用做好了準備,而即便是最熱心的LTE支持者也承認,LTE技術在2009年底前無法投入商業運用。這雖然會使一些電信運營商獲得搶占市場的優勢,但是在本行業領先的電訊設備制造商中,所有的企業都在競相籌備LTE設備。多數企業既支持WiMAX,也支持LTE技術。而包括阿爾卡特朗訊和北電網絡在內的幾家公司則一直在巴塞羅那展示LTE系統。
高通標準可能出局
在3大陣營主導的標準爭奪戰中,高通力挺的第四代(4G)無線技術UMB(超移動寬帶)可能出局,因為LTE技術已經走在了它的前面。
目前,全球3G移動通信技術主要分為3大派別,分別是歐洲的3GSM協會和美國高通主導的CDG(世界CDMA發展集團)陣營以及WiMAX陣營。各方唇槍舌劍,互不相讓。比較有趣的爭執常常發生在運營商選擇何種技術標準方面。總體而言,近年GSM陣營的發展占據主流,而CDMA受限于全球漫游,作為有限。
其中,世界CDMA發展集團最近的一次大“嘩變”發生在2005年底,澳大利亞運營商出于節約 成本的考慮,放棄了CDMA網絡,轉而使用WCDMA網絡,這讓CDG陣營非常難堪。緊接著,和黃在澳大利亞收購的移動運營商Orange則干脆于2006年8月底關閉了CDMA網絡,和記澳洲電訊為關閉網絡及轉移用戶不惜支出3.079億澳元。
在這場爭奪戰中,LTE技術贏得了目前的勝利,幾乎所有的主流運營商都選擇了LTE,比如日本NTT DoCoMo,而高通的UMB超寬帶技術則罕有問津。
調研機構ABI表示,高通第四代(4G)無線技術UMB(超移動寬帶)商用后可能不會得到大規模采用。UMB雖然聲稱將于2009年商用,但目前沒有任何一家運營商表示愿測試該項技術。事實上,UMB的市場需求幾乎為零。相比之下,ABI認為,LTE將成為4G標準。去年11月,LTE已經得到了GSM聯盟的支持。另據調研機構Juniper預計,到2012年,LTE全球用戶數量將達到2400萬。
早在2007年10月,愛立信在北京國際通信設備展上就作了LTE公開演示,下行速率達144Mbps,上行速率達到了24Mbps。今年1月30日,愛立信再次宣布其首次在同一基站平臺上成功演示了頻分雙工(FDD)和時分雙工(TDD)模式的LTE技術。據愛立信副總裁兼無線產品業務部負責人艾華信介紹:“在所有的移動頻譜中,成對頻譜占90%以上,非成對頻譜只占不到10%。我們現在演示證明,LTE可在同一基站平臺上用于成對頻譜和非成對頻譜。這表明,僅有非成對頻譜的運營商也能使用LTE技術。”
緊接著,2007年12月諾基亞西門子宣布完成了在城市環境中的LTE多用戶野外試驗,下行速率達到173Mbps,證明未來的LTE網絡能夠在現有的基站上運行,運營商無需架設新的天線。
據中國普天3G產品部技術總監楊曉軍介紹:“普天作為TD-SCDMA的四大系統廠商之一,從2005年底就啟動了針對該技術標準的跟蹤研究。目前,普天已經完成了關鍵的技術預研,并開始進行樣機的研發。同時普天也展開了LTE后續關鍵技術的研究,并取得了突破。”
《IT時代周刊》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眾多設備制造商現在都相繼宣布支持LTE發展,如華為將于2009年在全球開始部署LTE商用網絡,北電則計劃于2008年推出LTE相關產品以滿足在2010年前后大規模部署LTE網絡的需要,NEC也預計LTE有關服務將于2009年下半年至2010年推出等。
而現在,中國移動這個全球最大的運營商也宣布加入這一陣營,無疑給LTE陣營更添加了巨大的信心。
前景樂觀但非唯一
LTE雖然擁有很多4G標準的核心應用技術,但由于國際電聯沒有正式確定4G技術標準,所以現在的LTE都運行在3G頻譜上,因而被業界定位為“3.9G”。但是由于LTE的大致商用時間被業界認定在2010年左右,距離4G標準的公布時間最近,因而LTE也最為業界看好,被看作是未來的“準4G”技術標準。
市場研究公司JuniperResearch近期發表的研究報告稱,2012年全球LTE服務用戶將達到2400萬。根據市場需求狀況,使用該技術提供的商業化服務最早在2011年便可面世。
不過,LTE也并非沒有競爭壓力。咨詢公司Frost&Sullivan電信事業部分析師羅靜表示:“ LTE前景相對樂觀,但絕非唯一。從LTE陣營、UMB陣營和WiMAX區別看,三者后向兼容性發展不同。UMB是3G標準中CDMA2000的演進版本,因此在標準中繼承了部分原來CDMA系統的技術,相對而言后向兼容性較強。而LTE與WiMAX剛剛起步,誰在業務和應用層面領先,誰就會得到運營商的大力支持。”
可見,在技術的傳承性上LTE并不占絕對優勢,目前WiMAX可謂是LTE最有力的競爭者。之所以WiMAX相對于LTE更具有挑戰性,是因為WiMAX所提交的標準方案與LTE一樣也是采用TDD的模式,在頻譜分配及設備方面具有很多的相似性和具有很多類似的技術,這無疑為LTE的商業化道路增加了變數。
雖然,WiMAX對LTE的國際化發展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但就目前情況而言,LTE已在產業成熟度上先行一步。
2月13日,阿爾卡特朗訊宣布,公司將與日本NEC聯合組建一家合資企業,集合開發LTE技術。兩公司計劃2008年將其開發的LTE技術平臺投入試驗,2009年試運營。阿朗CEO帕特里夏·盧梭在出席巴塞羅那世界移動通信大會期間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對本刊記者說,這是一項主動出擊策略,為的是及早加速公司LTE技術的成熟。而英國沃達豐、日本NTT DoCoMo、美國AT&T和Verizon等主要電信運營商正紛紛采用LTE技術,而放棄了WiMAX等技術。阿爾卡特朗訊和NEC預測到 2012年時LTE技術的市場規模將達到21億歐元(合31億美元),采用這項技術的用戶到2015年時將達4億。
雖然國際電聯未宣布LTE成為4G標準,但據全球GSM協會提供的數據,該技術已遙遙領先其他兩大技術。GSM協會稱全球有超過700家 GSM 手機運營商首選這一標準。而WiMAX雖然也是全球考慮的4G技術,但目前只有約50家運營商部署這一技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