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就業指導:理工類畢業生 找準思路天地寬
在嚴峻的就業形勢之下,理工類尤其是新型實用理工類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前景卻一直被看好,一方面說明社會對理工類人才的需求旺盛,另一方面也與畢業生自身的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在保證就業率的前提下,如何進一步提高就業質量,理工類大學的畢業生如何
能夠更好地就業,也是近年來社會關注的話題,其實對學校和學生來說,找準定位、有所作為才能提高就業質量。
▲2008年2月16日,春季北京市大型人才招聘會在中國國際展覽中心舉行,共有1450家企業提供30000個就業崗位,吸引近數萬名畢業生前來求職。奧運人才招聘單位吸引了不少求職者。
找準定位,把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作為一個突破口
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發展定位,這也就決定了各自不同的人才培養模式。綜合性的理工大學辦學目標大多是培養科研技術人才,畢業生大多會選擇出國深造,或者到科研院所跟隨導師開展學術研究;地方性的本科院校則是為了滿足各類企事業單位的需求,致力于培養理論功底扎實、專業口徑寬、可持續發展能力強、能設計出問題解決方案的應用技術型人才;還有一種院校就是職業技術學院,培養的畢業生主要是直接深入到工廠車間進行實際操作的技術工人。
雖然名牌高校和綜合性的高校有著資源豐富、牌子老、聲譽廣的優勢,但是地方高校也有自己發展靈活、扎根地方、易于調整的優勢。
如老牌高校專業設置相對齊全,更新度較低,但地方高校在設置新專業的時候,可以優先考慮國家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中誕生的新興產業所需的專業、當今科技發展趨勢中的交叉學科專業、行業發展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的專業等,更好地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所以說,不同類型的高校找準了自己的定位,真正培養企業和社會需要的人才,就一定會有各自的發展空間,培養的畢業生也就不愁“英雄無用武之地”。
對于大學生來說,進入了高校就等于一只腳跨入了社會,等待自己的就是確立發展目標、充好電、駛上就業的征程。無論是中國的俗語“走路無方向,好比瞎子摸溪灘”,還是英國的警句“無目標的努力,有如在黑暗中遠征”,都說明了目標對于一個人向前邁進的重要性。
近幾年日益興起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就是高校幫助大學生盡早確立自己就業目標的很好的途徑和平臺。不同大學的學生有著不同的職業目標,同一所大學的學生的就業目標也不盡一樣,但是這并不妨礙他們從大學一年級開始就思考各自未來的發展方向,規劃自己打算選擇什么樣的行業,什么樣的職業,什么樣的團隊,想獲得什么樣的成就,去過一種什么樣的生活,并思考如何通過自己的努力達到既定的目標。
因為是規劃,所以內容可以調整和改變,不會改變的是大學生在參與職業生涯設計的過程中所確立起來的發展信心、逐步積累的求職經驗和為實現目標而日益培養的綜合技能,這些正是另外一只腳跨出大學校門,走上工作崗位所必需的。
重視應用,把實習經驗變成就業的一塊敲門磚
理工類的高校與其他大學的一個顯著特點在于側重培養具有實踐動手能力的應用型人才,這對傳統意義上的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了重要挑戰。教師不再可以“一支粉筆、一本書、一張嘴”包打天下,學生也不再能憑滾瓜爛熟的書本知識去獲得好的就業機會。社會需要的是能解決實際問題的應用型人才,學生需要的是理論和實踐緊密結合的學習環境,這些都充分凸顯了實習和實踐的重要性。
一般來講,實習是指大學生在畢業前深入社會進行的一種專業知識鍛煉,而現在理工類高校所提倡的實習則是大學生從一年級開始就要主動參與的專業實踐和職業實習,它雖然具有社會實踐的功能和意義,但又與普通的增強綜合素質的社會實踐相區分。這里提倡的實習更多的是結合自己的職業規劃,充分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基本技能服務于社會,以增強自己的就業競爭力為目的的社會實踐。當然,實習中最重要的還是大四的畢業實習。
實習在當前日益成為就業競爭的前沿陣地,實習的目的已經從過去的專業實踐轉而直接指向了就業。擁有實習經驗已成為各大用人單位選拔人才的重要條件之一。據美國《商業周刊》報道,重視并充分利用實習生正日漸成為跨國大公司一個有效的招聘戰略,入選該刊“雇主50強”榜單的公司中,有6家當年招聘的新員工中50%以上曾經是實習生。
面對社會的需求,高校唯一的對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