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聯大董事長黃偉祥:IC通路產業不能再靠天吃飯
世平和品佳于2005年3月28日宣布成立大聯大控股公司,當年度11月9日重新在臺灣股票市場掛牌上市,為臺灣科技產業寫下一頁創舉!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78014.htm本報特地訪問大聯大董事長黃偉祥,談一談多年來耕耘大聯大的心得,對亞洲其它市場的看法及將營運資金報酬率(Return on Working Capital:ROWC)評估系統的概念引進臺灣IC通路產業的想法,以下為本報專訪摘要:
問:為什么近年來一直在倡導營運資金報酬率的概念?2007年大聯大的ROWC成效如何?
答:ROWC的概念主要是將庫存、應收帳款、應付帳款、毛利、營運費用等因素列入評估范圍。過去IC通路商沒有ROWC的概念,只強調EPS和股東權益報酬率(ROE),但IC通路商的負債和庫存情況,常常為外界所詬病之處。備注:ROWC=營業利益–庫存備抵跌價和報廢/(應收帳款+存貨–應付帳款)
導入ROWC,外界可以很清楚地從ROWC數值中,看到1個公司的財務比率分配狀況,是否有將手上的資金做最有效的控管和運用。2007年大聯大在ROWC上的努力已逐漸有成果,第3季ROWC高達21.72%,是歷年來的新高點,同時也較第2季15.37%大幅成長。以大聯大2006年來看,營收其實和2005年差不多,但由于積極導入ROWC評估系統,因此2006年ROWC值的分母減少了將近50億元,可想而知,即使分子沒有變,整體營運資金報酬率也是大幅提升。
采用ROWC評估營運后,大聯大的財務分配更好,營運費用也大幅降低。近年來大聯大每年的ROWC都有進步,幾乎每年以3個百分點的速度改進,其實進度也有點超乎預期。
問:大聯大的ROWC與Arrow和Avnet相較,何者較高?
答:基本上,大聯大和Arrow和Avnet還是有些不同,大聯大幾乎是IC通路代理,但Arrow和Avnet有蠻多是被動元件代理、3C通路產品等,因此營運產品結構不太一樣,出來的ROWC值也會不同。
此外,Arrow和Avnet在歐美市場當地市占率較高,由于歐美市場秩序成熟,比較不需要用殺價競爭的方式搶市占,因此價格較容易維持,毛利率相對較高、庫存相對較少,而歐美市場也是大聯大未來需要努力之處。
問:所以您覺得大聯大在導入ROWC評估系統后,競爭力增強許多?
答:其實2007年整個通路市場的成長性還好,但大聯大已經發展到年營收超過1,000億元的營運規模,不能再只是靠天吃飯,也不能只是賺機會財,一定要自己有能力控管營運方向,如果營運成果不彰,不能再只是怪大環境不好,賺機會財的時代過去了。
以前IC通路產業最令人詬病之處,就是這些庫存、應收帳款等問題,但現在大聯大在導入這個系統后,已大幅加強對自己能力的掌控,外界也可藉由ROWC很快清楚公司的營運概況。
問:大聯大2007年在大陸市場大有斬獲,可否分析個中原因?
答:世平和品佳都是在1990年初即進入大陸市場,品佳最早還有在大陸當地設廠,因此大陸的在地化做的相當深入,但在大陸的布局真正關鍵期是在2000年之后。
大陸市場其實是在2000年之后,隨著人才、法規、銀行制度等一一建立后,逐漸吸引相當多外商進入大陸投資,也慢慢訓練出不少大陸本土的優秀員工,將整個大陸市場帶入快速成長的階段。這很像早期的臺灣的環境,在藉由一批批外商資金、人才的流入下,為臺灣科技產業訓練不少優秀人才。
大陸市場真正蓬勃發展,其實是在近6、7年的事,也就是2000年初期,因此大聯大在收割大陸市場之前,其實已經耕耘當地10年之久。
問:大聯大2007年靠著大陸白牌手機的商機,營運成長快速,可否談一下此部分?
答:大陸白牌手機的供應鏈都是以當地的廠商為主,大陸手機供應鏈廠商的動作效率之迅速,其實相當驚人。
只要國際手機大廠推出1款新的手機機型,大陸業者可以馬上提供數10種模具、板子給你選擇,當地白牌手機供應鏈不論在生產、營銷等環節上都是獨立運作,最后再拼湊成客戶所需要的解決方案,每個環節都做得很好、很快,極具生產效率,這是陸商獨樹一格的文化,因此臺商很難打入其中。
大陸這種手機的「白牌文化」,其實很像好萊塢電影的制造過程壓縮版,在創造產品的過程中,要錢有錢、要人有人、要產品有產品,不管是模具、板子、生產制造、營銷、發行公司等,每一個環節都是獨立,用最快的速度將產品完成,然后賣出去,就象是匯集所有臨時演員來完成1部電影,拍完就散會。
但千萬不要小看這種操作模式,其實是相當有競爭力的。就象是一筆錢投進去,很快就做出1部電影,再把電影用最快的速度賣成錢,然后再投入下1部電影,每個生產環節都是相當有效率的。
這就很像我一直強調的ROWC的概念,雖然產品的毛利率低,但將資金用最有效率的方式運轉,周轉率夠高,其實可以很成功的。
也因為如此,「白牌文化」的商機其實都是大陸本土的供應商所掌握,因為外商很難具備這么大的彈性,以及這么具競爭力的成本和生產效率。未來白牌手機的需求將不只在大陸地區,其它新興市場如印度等國家,對于這種產品的需求量其實相當大,現在印度的手機用戶增加速度,其實已經超過大陸市場。
問:與Arrow相較,大聯大除了同文同種之外,最大的優勢為何?
答:這問題主要有3點可以觀察。第一,就是之前提到,世平和品佳其實在1990年初就開始耕耘大陸市場,到現在已經接近累計了20年的經驗,大家看到好像2007年大聯大在大陸的布局才開始收割,其實早已耕耘當地已久,在2000年開始有斬獲起,其實已了解當地超過10年之久,因此在大陸市場中,本地化精神是外商所很難追趕上來的。
第二、核心價值是Arrow等外商所沒有的。我認為核心價值才是真正維系1個公司價值體系的根本,這對于整個組織的影響是相當長遠的,不論世平或是品佳,或是現在的大聯大,都是非常重視公司核心價值的企業。
第三,要適合在大陸發展,需要產品線分布,若產品線有數千種商品供客戶做選擇,加上臺灣IC設計公司的能力和效率其實相當強,很能適應大陸這種低價、低毛利率的環境,能很快配合環境做出適當的產品設計。
象是有些毛利率很低的產品線,Arrow可能會認為毛利太低就不做,過去都做慣歐美這種毛利率很高的市場,不適應大陸的環境,但其實大聯大在大陸這種產業環境背景下,已經找出適合的生存之道,這也是競爭力所在。
問:您怎么看Arrow合并奇普仕的動作?
答:Arrow合并奇普仕是在亞洲市場中的一種學習,學習如何在低毛利率的環境中前進,但在雙方合并之后,如何留住好的人才才是最重要的關鍵。
大聯大和其它的IC通路商相較,可能在策略上都差不多,但真正不同點在于執行力,1個組織要如何爭取好的人才留在集團,如何運作1個高達1,200人的組織,尤其在大陸市場,未來人才的取得只會更難,付出的代價會更高。
問:繼大陸市場之后,您怎么看印度市場未來的商機?
答:我們去印度其實已有7年之久,當初是透過新加坡分公司,找當地公司策略聯盟,逐漸開始在在印度布局。其實我們在新加坡的布局也是比別人早,大約是1995年就進去了,新加坡的分公司在2001年還在當地掛牌上市,但后來在2005年又下市,下市原因是新加坡分公司的規模太小了,公司在市場上慢慢被邊緣化,干脆決定在新加坡下市。
我認為印度市場在真正起飛,至少還要再3年的時間,就象是之前的大陸市場,其實我們也是耕耘約10年之久,才慢慢開始收割。
印度市場勢必也需要經歷象是早期臺灣,或是前幾年的大陸,這種大環境要能逐漸成熟,要經歷過當地的基礎建設漸漸完善,開始吸引外資進駐,幫忙訓練本地人才的過程,但印度市場一旦要起來,絕對是非常快速,以最快速度蓬勃起飛。
目前大聯大在印度有6個辦事處,我認為印度市場在真正收割之前,布局個10年之久是很正常的,但當地人口眾多,內需市場的驅動性強,未來商機無限,但要做好印度市場,在地化很重要,因此大聯大已趁早進去布局。
問:IC通路商在亞洲市場的版圖中,對于日本和韓國的著墨好像較少,您怎么看這些市場?
答:我們是2007年初才開始赴韓國設辦事處,2007年起會逐漸花心力在韓國市場。過去世平其實很早即進入韓國,大約8、9年前曾投資當地業者,但后來雙方理念不合,合作沒有繼續下去,因此中斷在韓國市場的耕耘,直到2007年初才再重新進入韓國市場。
我認為以目前大聯大的產品線齊全,以集團資源之力來全力支持,要再將韓國市場做起來不難,只是需要一些時間重新建立班底、招募人才,大聯大要坐穩亞洲第1大,韓國市場絕不能缺席。
至于日本市場方面,我認為日本市場要成功,一定要透過購并當地業者,但目前大聯大還沒有開始做日本市場。
問:目前大聯大發展以亞洲為主,然歐美地區似乎都讓Arrow等美商盤踞,大聯大未來是否有策略突破?
答:要經營歐美地區要先建立關系,當地有很多EMS大廠,這些大本營要突破需要時間,目前以作一些design-in工作為主。大聯大不會放棄歐美市場,畢竟發展策略仍是要做到focus,先挑重點區域來作。
問:除了大陸白牌手機外,您認為下一個最具成長力道的產品線為何?
答:隨著公司營運規模日益擴大下,大聯大也會發展第2核心事業,為未來作準備,但這塊市場可能需要5~10年的布局,不會這么快有回收,象是太陽能產業或是系統類的產品,都是不錯的題材。
象是涉足太陽能產業,目前大聯大也從矽晶圓代理業務開始,我認為太陽能是很有潛力的產業,臺灣產業趨勢往太陽能方向布局是好事,或許外界認為太陽能產業目前過熱,但其實每個剛崛起的產業都會有過熱期,早年的PC產業也是一樣。
我認為大聯大要往太陽能領域發展,不能只是一窩蜂,要很清楚自己到底要什么,要做、就要作的跟別人不一樣。目前大聯大只是代理矽晶圓,這與一直以來大聯大擅長的IC代理業務不相關,但藉由代理矽晶圓的業務,也可以讓公司慢慢了解這個產業,逐漸聚集這方面的人才和經驗,有一天對這個產業真正有感覺時,就可以跨大步去做。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