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手機與無線通信 > 學習方法與實踐 > 關于城域網中光纖資源配置問題的淺析

        關于城域網中光纖資源配置問題的淺析

        ——
        作者:程平輝 時間:2008-01-23 來源:中國通信網 收藏

        1 概述

          目前國內各大運營商在完成網絡傳輸基礎建設后,如何充分利用現有傳輸鏈路的帶寬,尋求新的增值業務來提高經營利潤成為首要目的。

          而電子商務、電子政務的推行以及話吧、網吧等中、小型電信客戶,在近期城域網中的蓬勃發展和所占市場利潤份額比重的上升,已異軍突起地成為新一輪競相建設的熱點。

          在重慶主城區,重慶網通公司計劃開設400家IP話吧;移動公司預計開設300家IP電話超市;電信、聯通也各有當年話吧、網吧的開設計劃;并且主城區200余家單位有建設專用網的意向,這就導致了當地運營商在大力拓展新客戶的同時,也因此出現了一個新問題:如何在城域網內現有光纖資源日趨緊張條件下,完成好網絡中光纖的配置,來盡快滿足客戶的開通要求、搶占市場份額。

          現就以某公司在重慶市沙區的城域網建設中,針對新增客戶所處的地理位置和所開通業務的特點,結合本地網絡中光纖資源短缺的實際,而采取相應的光纖配置應急解決措施為實例來進行探討。

        2 沙區城域網的建設框架

          沙區城域網其拓樸結構分為核心層、匯聚層、接入層以及面向終端用戶的光纖接入鏈路。其中網絡在核心層、匯聚層為便于無縫地融合SDH、IP、ATM及TDM,而運用MSTP技術。這樣不僅可提高傳輸鏈路的利用率,還能提供強大的業務管理能力,以滿足不同用戶的個性化要求;但鑒于網絡面向終端用戶運用的是FTTX+VDSL技術,故而為彌補匯聚層光纖資源不足、緩和匯聚層帶寬壓力,特分設了接入層面和終端用戶的鏈路。

          沙區城域網的核心層在構筑中運用的是144芯光纜作為傳輸線路、并設有2個骨干IP數據節點(路由器)和ATM數據節點(ATM交換機)。目前該層光纖資源尚有剩余,并可根據今后發展需要再增設接入端口;匯聚層則利用24芯光纜作為傳輸線路、并設置有622Mbit/s及155Mbit/s接口。目前該層面的光纖資源已日趨緊張,成為影響網絡升級的“瓶頸”,接入層選擇的是12芯光纜,并設置有SDH光端機。從整個網絡來看,接入層的邊緣并不是十分清晰,也不利于信號的透傳及管理;為減少小規模終端用戶傳輸成本,網絡在終端用戶光纖鏈路相應地使用了4芯光纜。

          其中,核心層與匯聚層為環網的拓樸結構,接入層則是星型和樹型的拓樸結構,終端用戶多采用傳統的IP裸光纖直連方式。這種組網方式好處是:省去了對核心層和匯聚層的傳輸設備投資,降低了網絡建設成本。但在整個網絡卻存在著組網結構復雜、節點分布廣、接入服務器帶寬的不足,急待平滑升級。

        3 城域網中不同層面光纖資源不足的配置方案

        3.1 核心層的光纖配置

          在整個城域網中,核心層主要是擔負著大容量的業務調度和各種業務的傳輸,以實現與ATM、PSN、FR/DDN和CHINANET骨干網的互聯互通。144芯光纜已能滿足今后網絡的平滑升級,但為增強傳輸鏈路的復用率,今后也可考慮在該層面應用WDM技術。將單獨組網的IP寬帶網和城域傳送網核心層統一到同一波分平臺上,承載SDH、MSTP和IP寬帶業務。這樣既可實現波長資源靈活地調度,滿足IP網帶寬需求,又可解決裸纖直連對光纖資源消耗問題,提高網絡資源的利用率。 {{分頁}}

        3.2 匯聚層的光纖配置

          匯聚層在城域網中主要負責匯聚和疏導網內的業務,提供本地業務的調度和多業務的匯聚、分發。從傳輸鏈路來看,規模較大的城域網在該層至少需應用36~48芯光纜,來分載當前主要由接入層承載的業務量,以簡化城域網的接入層拓撲結構,帶動網絡的建設及運營成本下降,并較好地滿足大批量用戶的業務分發的需求。

        3.3 接入層的光纖配置

          接入層主要是將業務就近接入匯聚點,實現對用戶地理層面上的覆蓋,相對于整個城域網來講,該層面技術最豐富、成本最敏感,一般應設置12芯的光纜。但為解決局部地區光纖資源不足,也可考慮MSTP技術來組網。從而使得整個城域網的結構更為緊湊,配置更為靈活,業務接口更為豐富。

        3.4 終端用戶光纖接入鏈路的光纖配置

          面向終端用的光纖鏈路,一般采用4或6芯光纜完成網絡的物理鏈接。但為提高終端用戶光纖利用率,通常是采用通信設備級聯的方式來解決。現以開設的話吧IAD為例,IAD是通過Ping其IP地址碼,來實現網絡中的邏輯連接。當多個IAD級聯后,依靠其不同的IP地址碼,可以做到互不干擾。

          級聯后的通信設備與已建的光纖網的連接,則是通過新敷設的光纜成端,再將相鄰的兩個(T-BOX)光纜終端盒,利用跳纖構成回路。

          但實際的城域網中光纜的覆蓋面很廣、用戶彼此間上呈零散布局,更多時候兩個用戶間地理位置相距很遠。這就需要從原有用戶的光纜成端(ODF、T-BOX)處,再敷設一條光纜至新增設的用戶端,由此可能造成通往不同用戶的光纜,在地理分布上出現路由相疊的重復性建設。為解決該問題,在工程建設中可運用在原有光纜的適當位置,利用“開天窗”的方法,將新、舊光纜直接相連通,就省卻了新增用戶傳輸部分的再投資;同時,也更便于整個網絡的優化管理。

        4 設備級聯后的光纖接續方案

          為更清楚地說明在光纜上實施“開天窗”的接續方法,現以重慶某通信公司依據某用戶馬上開通話吧業務的要求為例,敘述在不影響原在用光纜中1、2芯光纖上,所開通的重要業務情況下,而采取的新介入光纜橋接法。

          新用戶可開通條件的描述:現有的光纜線路距該用戶最近點有120m,但因其附近原無客戶,故為沒開口的主干光纜;而已開通的客戶距該用戶最近的為1800m,如沿襲原連接方式,需從原客戶端敷設一條長約1900m的新光纜,并在原客戶光纜成端的T-BOX利用跳纖將兩條光纜連通。這樣不僅需消耗更多的光纜、增大施工的工程量,尤為重要的是沿途皆為城市主干道,新增光纜無論是架空、還是管道敷設都相當困難;并且鑒于新客戶的開通要求較為迫切,重新敷設光纜工程上不允許。

          為此,工程中我們采用在現有光纜距新客戶最近的點上開口,通過“一分二”的割接方式,在保證不中斷1、2芯重要客戶通信情況下,新介入230m的光纜,與現有光纜的3、4號光纖串接。具體步驟如下。 {{分頁}}

        (1)首先查找原在用光纜的竣工資料,并到已開通業務的1、2芯光纖客戶的光纜終端盒T-BOX上進行核對光纖序號,確認其1、2芯在原光纜中所在的束管序號及色別排列。然后,與3、4芯上開通話n巴業務的客戶聯系,詢問其停業時間,將實施光纜割接的時間定于23:00~03:00H無業務時段內。

        (2)割接中利用光纜的縱剝工藝,選用的一進二出光纜接頭盒,先將光纜的外護套縱剝90-120cm后除去,再剪掉光纜內的塑料加強繩,為下步的束管縱剝留出空間;用束管縱剝刀將含纖束管縱剝85~110cm后同樣除去;再將光纜金屬加強芯剪開,把原纜的兩個開剝端分別上架。

        (3)原光纜的含纖束管縱剝后,先挑出其1、2號光纖,在確保不中斷地盤入接頭盒的光纖收容盤內。然后,新介入光纜則從接頭盒的另一個出口端上架,在做好熔接的開剝后掐斷原光纜的3、4號光纖,與新介入光纜實施橋接。新介入光纜與原用光纜橋接的光纖色序具體為:新介入光纜的1、2(藍、桔纖)芯分別與原用光纜引入方向的3、4(綠、本纖)芯相熔接;新介入光纜的3、4(綠、本纖)芯分別與原光纜引出方向的3、4(綠、本纖)芯相熔接。

        (4)在光纜割接完成后,撥打1、2芯光纖上任意的聯絡電話,可撥通,即可確認光纜割接順利完成。

        (5)該光纜割接方案,也可應用于今后新介入光纜上增設的客戶。但值得注意的是:運用該方案雖然可不中斷無需開口的光纖鏈路,卻會對需開口的光纖鏈路造成物理鏈接上的開路,使得需開口光纖鏈路中所開通的設備通信,不可避免地出現人為阻斷。其中斷的時間與接續人員的技術水平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5 結論

          目前,為使城域網內光纖資源能得到最大程度地開發和利用,主要是通過合理地配置網內光纖資源解決。雖然相對整個城域網內各個不同的傳送層,其需解決的重點各不相同,但是依靠不同的解決手段,其目的都是為了構建一個大容量、多業務、可擴展、開放式的高可靠的城域網傳送平臺,來為今后新業務的增設提供一個良好的物質基礎。與傳送技術的升級相比,合理地配置光纖資源其投入的成本更為低廉,也更為安全。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濉溪县| 富源县| 兴业县| 波密县| 横峰县| 彭水| 鄱阳县| 乌什县| 民权县| 镇远县| 鹿泉市| 顺昌县| 南昌市| 凌云县| 河南省| 漳平市| 赣州市| 黄冈市| 临清市| 海宁市| 黑龙江省| 康平县| 武强县| 海晏县| 灵宝市| 泰州市| 甘肃省| 成武县| 宁武县| 永昌县| 福州市| 晴隆县| 大洼县| 遵义县| 家居| 进贤县| 丰顺县| 阿瓦提县| 绥中县| 庆元县| 尉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