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ID:在融合中尋求機會
國內外市場齊增長
RFID作為本世紀最有發展前途的信息技術之一,已得到全球業界的高度重視。2006年,全球RFID單品標簽的應用發展超過了大多數人預期的"單品標簽量將達到2億枚"。從2007年起,RFID單品應用是世界上最大的RFID市場。2016年,預計應用在單品上標簽的價值將超過110億美元,相關RFID系統市場價值將達到260億美元。據預測,2009年全球RFID市場規模將從2004年3億美元增至28億美元。到2016年,全球郵政速遞領域使用包括標簽在內的RFID系統的市場份額將達到30億美元。如果目前有關標簽的單個條款能夠得到廣泛接納,RFID市場份額有可能遠遠超過這個數字--一年中將有超過萬億郵件使用RFID標簽。繼零售供應鏈之后,郵政速遞將成為世界上使用RFID的第二大行業。
2006年國內RFID的市場規模為16.6億元人民幣,2007年RFID市場全面啟動,預計國內市場規模將達到26億元,并且保持50%左右的年增長幅度,進入快速增長階段。RFID為國內金卡工程注入了應用創新的巨大活力,突破了原來以部門(大行業)IC卡應用和城市信息化建設為重點的應用范圍,迅速擴展到工農業生產第一線。從以政府部門的電子政務及業務管理為重點,擴展到對物品(含人、動物)的實時、動態、可追溯的信息管理。因此,其應用范圍更廣,更加貼近生產力,并直接涉及民生,服務于百姓、服務于基層,對減少和化解不安定因素、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為推動RFID技術在中國的應用,2007年4月20日,信息產業部正式發布《800/900MHz頻段射頻識別(RFID)技術應用規定(試行)》。目前,青島市計劃在6個領域啟動RFID應用試點,并且已獲國家金卡辦批準;北京、上海、天津、深圳、大連、成都、南京等城市也在積極籌劃RFID應用試點工作。目前,我國的RFID產業建立了一定的技術和應用基礎,隨著金卡工程建設和IC卡應用的蓬勃發展,RFID技術在國內的許多行業已經得到了實際應用。例如,在金卡工程行業性IC卡應用中,公安部采用RFID技術制作了非接觸式IC卡電子證照,即我國第二代居民身份證。在該項應用中,從非接觸式IC卡芯片、模塊、身份證卡到讀寫機具、軟件和應用,均全部立足于國內自主研發并實現了產業化。截至2006年年底,二代證已經順利換發3.7億張,計劃至2008年年底全部更換,總量將達9億張。我國的RFID產業建設已經啟動。據信息產業電子標簽工作組介紹,基于市場與應用需求的推動,我國RFID產業建設也在智能卡產業發展的基礎上迅速啟動。近兩年,信息產業部安排了電信信息產業發展基金項目,支持RFID相關電子產品研發以及產業化。從RFID芯片設計與制造、電子標簽封裝、各類讀寫器的研制到應用軟件開發和整體解決方案提供等產業價值鏈各環節進行自主研發和產業化,已經取得了實際進展,我國RFID產業鏈建設進入初創階段。我國已在有條件的部門和地方啟動了RFID應用試點工作,主要涉及領域包括:服務"三農",推進農業(農產品)產業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面向工業生產過程與安全生產管理,將RFID技術用于公共安全、生產管理與控制;供應鏈管理與現代物流;重要物品的防偽和安全管理;數字旅游產業與現代服務業等。目前,全國已有注冊企業78家、外圍企業150余家。另外,《中國射頻識別(RFID)技術政策白皮書》已于2006年6月正式出臺。
踏上新的發展之路
隨著RFID技術在物流、制造、公共信息服務等行業的廣泛應用,各種創新所帶來成本的節約和效率的提升,為推進社會信息化建設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機會。在這樣的大背景下,RFID技術與電信業的結合日益引起各方的重視。這種基于無線技術的全新商業模式及業務形態的出現,必將改變傳統的電信運營產業的發展之路。
技術融合將締造出下一個"殺手級應用"
RFID技術開始與通信技術以及互聯網技術融合,朝著構建一個實現全球物品、人員信息實時共享的"物聯網"目標邁進,而這也正是RFID產業長遠發展的動力所在。一般而言,"殺手級應用"的主體往往通過獨創性產品或者服務贏得用戶認可,進而通過全新的商業模式擴大原有市場,甚至創造一個全新的市場,最終建立可以改變整個產業的新游戲規則。而伴隨著移動通信網絡的更新換代,終端支持的移動增值業務也在不斷變化。因此,RFID與電信業的結合將會締造出下一個"殺手級應用"。
RFID與通信系統結合的三大契機
從通信產業發展的角度來看,對RFID應用需求的產生直接源于通信技術的發展,屬于設備與設備之間的通信市場的開拓。通信技術發展的直接結果是產生一個結構更加復雜和功能更加強大的通信系統,因此從根本上看,RFID與通信系統的結合存在三大契機:NGN、IPv6和個域網。RFID可以應用在未來的NGN中,目前已經有設備商在NGN中考慮RFID的位置,ITU-T組也已在未來的考慮中涵蓋了RFID標簽和傳感器以產生新的業務。而RFID與IPv6則有一個相輔相成的關系,IPv6論壇指出,RFID是一種對移動網絡非常重要的補充型技術,從本質上看,IPv6提供了巨大的地址資源,與RFID的編碼對應使每一件被標記物品都具有一個IP地址,從而通過虛擬的網絡就能夠實現對現實中具體物品的監控和管理,就能夠大大激發IPv6應用的發展,帶來一個龐大的市場,從而促進IPv6的商業化進程。RFID衍生個域網新技術,隨著個域網應用的興起,一些個域網技術開始獲得人們的重視,其中NFC(NearField Communication)是最近最受關注的一個。由RFID衍生出的一個個域網短距離通信的技術,其目標是將近距離通信技術用于手機、手表、PDA、數碼相機、電腦等電子消費品上,通過ID的認證使雙方產品能夠進行信息和服務的交換。
進行手機移動支付
利用RFID技術進行手機移動支付是現階段國內電信運營較為可行和現實的選擇,但對于RFID技術而言,更大的機會在于商業組織內部的商業應用。基于RFID技術的移動支付產業鏈的形成實現"三流合一"的作用,其中包括我們平時使用的移動通信數據流,作為商品的交易物流以及資金流交換。通過資金流把信息流和物流結合在一起,能夠完成一個完整的商業操作。
商業組織內部的RFID技術商用
商業組織內部的RFID技術商業應用更加有市場,這些應用不僅限于加快或改善信息流動,而且驅動了企業核心流程的變革,并為采用全新的企業模式鋪平了道路。當企業內部無線應用的市場急劇擴大時,完全了解這一潛力并運用現有市場地位為企業客戶開發和配置應用軟件的移動網絡供應商,將獲得豐厚的收益。
技術和產業的融合
RFID與電信業的融合并非僅僅是簡單的技術問題,其實質還在于信息產業與傳統產業如何通過技術的發展相互結合、共同促進。因此,電信運營商與傳統行業領導者在融合過程中的角色分工就顯得尤為重要。如何把傳統產業的信息化需求與電信業的發展以及消費者的需求更好地結合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中國RFID產業的發展前景。對于產業鏈上的各方來說,清晰的產業定位是基礎,成熟的產業鏈是保障,合理的收入分配模式是關鍵。
電信業與傳統產業的融合
傳統產業應該轉變思路,深刻認識到行業信息化與個人通信業務的相互融合已是不可逆轉的趨勢。在與電信運營商的博弈中,傳統產業領導者應該充分利用自己的行業背景和資源優勢,借助電信網絡這個平臺實現業務模式的轉變。畢竟,產業領導者對于整個產業的理解和發展方向的把握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RFID與電信業融合的成功與否。作為運營商與傳統產業領導者之外的第三方,技術提供商、應用軟件開發商和系統集成商承擔著技術層面及部分業務層的相關業務。因此,如何更好地通過技術手段促進電信業與傳統產業的融合是他們需要重點思考與解決的問題,熟悉各個行業的行業特點并挖掘其中的結合點是關鍵。
新的切入點
就運營商而言,需要選擇RFID手機支付為新的切入點,培養用戶消費習慣,積累運營經驗,同時逐步熟悉相關行業具體運作方式。從業務選擇來說,可重點考慮一些業務量大且集中的行業業務,如運輸票務市場等。從消費人群的選擇來說,可將目標客戶群首先定位在對新鮮事物接受能力強且消費欲望高的80后一代,也就是目前動感地帶的主要消費人群。從市場操作來說,可嘗試通過業務捆綁或積分兌換等方式刺激消費。在積累了一定的客戶資源和運營經驗之后,電信運營商可針對行業客戶的特殊需求,利用自身的網絡和技術優勢提供一站式RFID服務,并最終實現RFID網絡的標準化及開放化。電信運營商應對市場進行充分評估,包括硬件、中間件、管理系統、應用基礎架構、業務層面等等,明確自身現有資源可以為用戶帶來哪些效益,從而制訂最適合運營商的業務模式和資費模式。從目前來看,物流與供應鏈管理、生產制造、計時計費門禁、商品防偽、資產管理、城市管理可以成為優先考慮的行業。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