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左走 向右走” 臺灣IT代工業全面裂變
——
“臺灣IT代工業已陷入一種無可逃避的宿命與悲情。”富蘭德林事業群總經理劉芳榮的話富有詩意,卻很無奈。
臺灣交通大學校長張俊彥表達了同樣的憂慮:以成本競爭為訴求的大規模制造與生產,絕非臺灣IT代工業的未來出路。
不過張俊彥有他更多的思考。“建立以設計與創新價值為主體的新興產業,逐步累積核心競爭力,然后再發展以知識產權、設計、軟件及系統為核心的新興產業如光電、網絡、通訊等,最終建立起新市場。我想,這才應該是臺灣地區應著眼的未來。”
事實上,臺灣IT代工業早已不滿這種悲情角色,在宏碁締造者施振榮創造的“微笑曲線”兩端,它們已開始向左走,向右走。
向左走
“微笑曲線”的左端是設計、研發,它與技術關聯在一起。這一端主要包括鴻海、廣達、仁寶、緯創、“芯片雙雄”(臺積電與聯電)以及“面板五虎”等眾多企業。
事實上,臺灣地區早已有了相關規劃。4年前,臺灣地區便將建立研發中心納入“六年發展重點計劃”(2002~2008年)。計劃一旦實現,6年內40個以上著名企業設立將設立研發中心;2008年,研發經費占島內GDP比例將提高到3%以上。
在這一規劃下,臺灣眾多IT類著名企業都設立了自己的研發中心。如2004年,鴻海僅在頂埔研發中心便投資了120億元新臺幣,有多達3000多名科技人才入駐。友達光電也投入100多億元新臺幣,設立了臺灣最大的光電研發基地。此外,英業達、緯創、仁寶、奇美等島內著名IT企業也已紛紛設立了研發中心。
“廣達也不比它們差。我們每年基本拿出總營收(去年超過100億美元)的1%投入研發。”廣達發言人林群杰介紹說,2005年,廣達將以林口為主要基地,設立5000至7000人規模的研究中心。
與鴻海、廣達等廠商不同,華碩、明基等臺資企業雖然也在原有代工領域持續加強研發,但它們主要集中在產品的外觀設計上。
明基上海總經理袁寶劍說,外觀工藝設計創新同樣屬于技術創新。“以明基、華碩等為主的臺資企業,近兩年屢獲全球IF(德國漢諾威工業設計論壇)設計大獎。”
鴻海一位發言人表示,1995年之前,鴻海在美國沒有一項專利,但目前卻成為在美申請專利數最多的臺灣地區企業。目前,鴻海僅連接器專利便超過8000個,已形成一個牢不可破的專利地雷網。
“在連接器領域,鴻海的價值就像處理器領域的英特爾。”該發言人表示。
2004年,獲得美國專利數增長最快的十家公司中,有三家來自中國臺灣地區。其中,南亞科技更是以284%的增長率位列第一(威盛列第三,友達列第六)。在美國本土,中國臺灣地區的專利申請數僅落后于美國。
向右走
臺灣IT代工業另一個分化傾向是,向“微笑曲線”的右端前進,建立具有全球運籌能力的品牌、行銷與服務。這一端包括華碩、明基、迪比特、英業達、富士康等著名企業,它們已經樹立起自己獨立的產品與企業品牌。如華碩建立了主板、筆記本電腦及手機等自有品牌,明基主攻消費性電子、液晶顯示器以及手機品牌等,而大霸電子、英業達則創造了迪比特手機品牌等。
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所長助理張冠華說,宏基較上述企業向右端走得更早。在經過剝離緯創、明基等業務部門后,經過十多年發展,宏碁已經成為一個全球性品牌。
“不只是上述企業,”富蘭德林總經理劉芳榮說,“事實上,幾乎所有的代工廠商都曾嘗試過創立與經營自有品牌,但是絕大部分最終放棄了。”
“就連自稱絕不經營自有品牌的廣達也不例外。之前,它曾創建過一個名為Q-lily的筆記本自有品牌,但經過一段時間促銷宣傳后,最后不了了之。”
劉芳榮表示,對于臺灣代工企業來說,塑造一個品牌遠較祖國大陸艱難。“臺灣市場不像大陸這么大,90%的市場在島外。”
“狹小的市場空間,這使得臺灣品牌經常經歷這樣的變遷:即在價值與影響力的拓展上,不是由(島)內而(島)外拓展,而是由外而內。”
“這使得它們幾乎缺少生長的根基,在本地市場,它們的影響力反而更小。雖然事實上,它們更習慣以臺灣地區品牌自居。”
宏碁就是個鮮明的例子。“在經歷了代工與品牌之間搖擺后,它徹底剝離了緯創與明基。但是宏碁品牌的影響力并非在島內獲得突破,而是在歐洲市場表現突出。而在島內,它的影響力還不如競爭對手戴爾與惠普,甚至連聯想都很難超越。”
廣達發言人林群杰則認為,品牌并不是唯一的出路,“就目前來看,廣達的資源優勢仍然在于代工,而不是自有品牌”。
尷尬地微笑
向左走,向右走,臺灣IT代工企業開始綻露出微笑。“但這種‘微笑’其實很尷尬。它們還沒有完全脫離代工命運。”劉芳榮說。
即使向右端進軍的華碩、明基、迪比特等公司,也在代工與自有品牌之間來回搖擺。華碩前段時間代工與自有品牌分家的消息紛紜不斷;大霸旗下的迪比特則在宣稱放棄代工專營自有品牌后不到一年,已重返代工市場。據悉,迪比特旗下泓越科技已準備將全部生產線遷至上海,專營手機代工。
“但是,由于代工時間長,有些積重難返。不過,盡管70%的生產制造已轉移過來,但在政策限制下,半導體與影像產業依然難以進入。”張冠華說。
張俊彥校長表示,由于品牌塑造需要時間,風險較大,因此,這些企業短期內更注重眼前利益,不大可能立刻放棄代工。“事實上,代工毛利雖然大不如幾年前,但部分領域,毛利還是不錯。如臺積電芯片代工,基本還維持在40%左右。”
對廣達這樣的廠商來說,張俊彥的說法非常現實。林群杰說,“至少我們目前還有錢可賺。而且,廣達的優勢本來就是代工。”
產業研發與專利布局同樣尷尬。上海知識產權局一位相關人士表示,臺灣地區并沒掌握多少核心技術,許多專利不是“發明型”,而是補充型的。他介紹說,在臺灣IT代工企業中,鴻海在美國的專利數量雖號稱第一,但其發明型專利數不如臺積電。此外,他表示,雖然很多企業建了研發中心,但成果數量與質量不成比例。“有些研發中心純粹是為獲得土地與稅收優惠。”
不僅如此,臺灣IT產業布局還受到某些非經濟因素的影響。“經濟應當是透明的、普遍的。它應該依靠市場機制運行。IT產業的升級也應該如此。”張俊彥校長說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