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留不住大學生凸顯3大原因
10年來,四川省先后選派到村(社區)工作的8600多名大學畢業生,流失率達70%以上。四川省委組織部副部長劉中伯認為,其中主要有4個原因:工作重視不夠,經濟待遇偏低,教育管理工作沒跟上,政治激勵不到位。“人難留,留人難”,問題不容忽視,亟須反思和分析。
社區基層為何留不住人?究竟是什么讓這些大學生選擇離開?帶著疑問,記者走訪了社區,以及在社區工作的大學生們。
不溫不火缺乏挑戰
嚴馨,女,在社區工作時間:8個多月
“來了才知道,社區要做這么多事。”與之前采訪的每個大學生一樣,嚴馨發出同樣的感慨。去年8月14日,她到社區的第一天就傻了眼:勞動保障、計生、低保……大項小項加起來,社區的工作有160余項之多。之前她與多數的大學生一樣,以為社區只是偶爾調解糾紛,其余時間都不會有什么事。
在芳鄰社區做了8個多月,嚴馨就選擇了離開。并非因為在社區的工作繁雜,而是她發現自己并沒能得到一些實打實的技能,反而差點快把自己學了4年的專業丟掉。
嚴馨剛到社區就分配到了任務,主要工作是勞動保障:幫下崗工人推薦工作,去商鋪調查有無拖欠員工工資等。而后是人大代表的選舉,作為主任助理,嚴馨主要幫忙發放選票、張貼通告、統計選民。這些工作在嚴馨看來都很容易,需要的只是耐性。而在技能上,根本學不到什么東西。大學學了4年的知識,一點也沒有用起來,嚴馨認為很不值。“這不是白交了學費嗎?如果干滿2年,我肯定全部都忘完了。”嚴馨甚至不知道社區有什么事情可以拿出來說。“以后我出來做其他的工作,如果別人問起有什么工作經驗,我還真的說不出來。”
更讓嚴馨沮喪的是,很多時候,同學會說她看起來沒有朝氣。嚴馨把這歸結于在社區工作的結果。她開始考慮離開社區,另外去找工作。正猶豫中,嚴馨在會計班碰上了大學的師姐。“其實在公司上班更鍛煉人,不一定非要在社區。”師姐的一句話讓她下定了離開的決心。剛好師姐所在的土地整理公司急需招人,嚴馨應聘上了。5月中旬,她向社區遞交了辭職信。
離開社區到公司上班,嚴馨發現自己技能方面的東西還差很多,但卻踏實不少。“現在至少可以知道自己需要學什么,如果呆在社區,就不會知道。”
嚴馨的父親非常支持女兒到社區工作,想讓她能在基層學會與人的溝通和相處。這一點嚴馨也很贊同,但她認為,8個月的鍛煉已經足夠,“社區的事情不溫不火的,任何人都可以做,沒什么大的挑戰,我們年輕人還是應該出去闖一闖的。”
在社區工作期間,還有一件讓嚴馨頗為郁悶的事。剛到社區沒多久,嚴馨就如何將團委的工作搞起來,花3天時間寫了一份詳細的計劃書。找社區拿團員名單時,才發現社區里沒有團委。后來,這件事就擱置下來了,“根本就沒有時間。”勞動保障檢查—創佳—人大換屆選舉,社區工作一環扣一環,很多時候連雙休日都沒有。
工作太累生活窘迫
馬世中,男,在社區工作時間:2個月
成華區二仙橋街道辦事處西北路社區,選聘來的大學生馬世中已經離開大半年。他只在這里干了2個多月。高高大大、皮膚黝黑,穿著略舊卻洗得干干凈凈的T恤———社區工作人員蘇培發還記得這個大男孩第一天來的樣子。
“人很老實,也很能干。幫了我們不少忙,分擔了不少工作。”馬世中來社區報到的時候,正好遇到再就業做臺賬,“這么大一疊,他很快就弄好了。”蘇培發用手比畫著。再就業要做臺賬,數量龐大的失業人員資料需要全部輸入電腦,
在這一方面,馬世中起到了大作用。他和另一個同學一起,包辦了整個街道辦事處的資料錄入。
蘇培發印象中,馬世中性格溫和,平時也不多話,叫做活的時候,從不推辭。社區工作人員都很喜歡他。去年11月馬世中離開以后的很長一段時間,蘇培發他們都感覺不習慣,“最大的感覺是少了一個男同胞,少了一個勞力。”“就是,他個子高,掛東西啊什么的都很方便。”旁邊工作人員打趣道。
馬世中的離開,有些出乎蘇培發的意料。但事后回想起來,卻也是必然之事:初衷很好,但擺在面前的是生活的現實。
馬世中的運氣不好,來的時候正是社區最忙時。2個多月來,經常加班到深夜。“搞這個社區的事情太累了,都是一些婆婆媽媽的事。”他曾這樣對主任段勝華說。事實上,社區的工作人員都知道,這只是其中一個原因,更多的是因為生活上的窘迫。
馬世中是東北農村人,畢業于成都理工大學。他在學校附近十里店租了個單間住,每月800元的補貼,令他的生活捉襟見肘。蘇培發替他粗算了一筆賬,他每個月在吃住方面就需要650元,基本沒有什么結余。蘇培華把自行車借給了馬世中,不然,這個大小伙子只能每天走很遠的路上班。
短短2個月的時間,馬世中主要做再就業的工作。蘇培發說,沒遇到入戶調查,還算馬世中運氣。“我們這里是成華區最偏遠最窮的地方。”西北路社區的路很爛,晴天全是灰塵,雨天全是泥漿,要挨家挨戶上門調查,確實很難,也很遠。西北路社區2000多戶6000多人,人數不多,卻分散在1.1平方公里的范圍,而有的街道才管零點幾個平方公里。“所以說社區確實很鍛煉人。”
馬世中沒有堅持下來,蘇培發和其他社區工作人員在惋惜的同時也表示理解:一個剛畢業的大小伙子,血氣方剛,來做這種瑣碎又磨人心志的事情,肯定會不習慣。“就算真的干滿2年,他多半也不會留下來,而且工資確實有點低,他的基本生活都成問題,很多時候還靠女朋友的接濟。”蘇培發還記得,馬世中有一次穿了一雙新的運動鞋,大家都猜肯定是幾百塊錢的名牌。問了以后才知道,這雙鞋子僅值20塊錢,還是他下了很大決心才買的。
正因為如此,馬世中離開時,社區的工作人員沒有過多追問。他們只是開了一個歡送會,大家一起吃了一頓飯。
聲音 我們就是試驗品
社區留不住人,除了一些大學生自身的原因,政策的延續性也是一大焦點:2年服務期滿后怎么辦?從各地反饋的情況來看,一些地方的大學生到農村、社區后留不住,人留住了心也留不住。較早開展“大學生村干部”計劃的海南儋州、江蘇阜寧等地,由于在待遇、政策落實等方面的原因,當年的“大學生村干部”目前基本上已經流失。
針對大學生的流失,四川省今年同步出臺了9項激勵保障措施。省委組織部相關人士介紹,此次選聘到村(社區)任職的大學生干部,補貼待遇與“三支一扶”、“西部計劃”等志愿者相比,有所提高。具體為:研究生每月補助1500元、本科生每月補助1100元、專科生每月補助900元(民族地區分別增加200元)。任職1年且考核合格的,每人每年增發不低于1000元的一次性生活補助。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參照鄉鎮(街道)事業單位干部標準執行。
而此次“一村(社區)一名大學生干部”計劃,針對服務期滿的大學生在考錄省內公務員時也給出了相當優惠的政策,符合條件的還可納入選調生范圍。但一些大學生認為,這些政策的可操作性仍值得商議,比如考公務員的優惠政策,怎么個優惠法?
“這個現在還處在一個摸索的階段,我們其實都是試驗品。”坐在社區辦公室,李婷笑著說。
分析 得不到尊重是最大原因
“三個原因,壓力大,收入低,得不到尊重信任。”雙林中橫路社區主任付瑜康說出大學生離開的原因,斬釘截鐵。“得不到尊重是最大的原因。”
去社區工作的大學生,大部分都是女生,平均年齡在22歲—24歲之間。平時的工作一般能應付,居民也沒有太大意見,但是一旦關系到利益,對這樣的年輕女孩子,居民有時不太信任。
嚴馨有親身體會。當時下崗工人可以申請靈活就業和社保補貼,這項工作由嚴馨和社區專職工作人員汪曉燕負責。工人們每個月會來社區交存折和工作證明的復印件,社區將這些證明上報,回返。因為關系到錢,居民一般都找汪曉燕,即使人多需要排隊。“他們不信任也沒辦法,反正日久見人心嘛。”嚴馨安慰自己,但是想起來,還是免不了鼻子一酸。比起之前居民的無理取鬧,這樣的不信任對她來說,打擊更大一些。
社區的環境,社區居委會工作人員之間的和睦,都是大學生們考慮的因素,他們認為這很重要。大學生李婷家住望平街,選報社區時,她在母親的陪同下去了望平社區和祥和里社區考察,最后選中后者,“感覺這里很和諧。”
大學生們的去或留,在望平社區書記陳德全看來,除去這些客觀因素,最終還是得看本人的意愿。據他了解,去年成華區招進社區的98名大學生,是從1000多個報名者中一步步淘汰篩選出來的,競爭相當殘酷。
“他們一來就是800元的工資,我們這里的人都是600多。”陳德全認為,工資上已經給予了這些大學生重視。一些地方的大學生中途離開,他多少都有聽說。原因在他看來,一是太累,二是與當地社區的不融合。“我們剛開始做這個工作的時候,貼個通知都不好意思,更不用說做大嬸大媽的工作,現在還不是什么都好了。”陳德全笑著說:“關鍵是一個適應的過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