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G:電信投資的晴雨表
電信行業投資現狀
中國電信業的固定資產投資在“十五”期間每年均超過2000億元。中國電信業投資經歷了2000年的較快增長,在2001年達到峰值,2002年下降幅度較大,2003年由于寬帶、CDMA、PHS、無線通信設備投資的大幅增長,又出現小幅回升,近兩年維持在2000億元略多的水平。縱觀5年來行業投資總額的變化,2002年以后就沒有達到其2001年時的最高水平。這主要是由于電信業務市場正處于結構調整期,新一代網絡應用尚未啟動,在已經具備較大規模的網絡覆蓋條件下,電信業投資主要是根據用戶的發展進行必要的網絡擴容,因此投資需求整體上呈現相對穩定的態勢。
2005年,中國穩健務實地推動了第三代移動通信的發展,3G現場網絡技術試驗已經完成,把世界上很多重要廠商、三種主流網絡標準的系統集中在一起,進行了功能和互聯互通測試,為下一步推動
為大家所看好的2006年也并未成為電信投資的春天。由于3G牌照的延期發放,中國的電信市場對3G的投資大大縮水,預計會從目前的47億美元減少到26億美元。這導致電信設備商日子難過,首信、金鵬等曾經年銷售額達一兩百億的設備商去年都慘淡經營,華為、中興的相當收入也來自海外;而TD-SCDMA設備廠商更是幾乎顆粒無收。
從2007年來看,設備商情況也不容樂觀。根據相關報道,投行小摩(摩根大通)在會晤運營商后發表分析報告認為,內地最快在下半年才會增發移動牌照,也即3G牌照,隨之電信業的重組也會延遲至發牌后才進行。這樣,預計今年除TD-SCDMA商用試驗網外,不可能有特別大規模的3G投資建設,而聯通在其年度工作會議中也已經明確提出“今年將嚴格控制投資規模”;中國移動也在其年度工作會議中指出,要合理確定投資方向和規模。
以前推遲引入3G,主要考慮的是技術因素。但是此次推遲,可能更多的是由不同運營商之間存在利益糾紛產生。隨著中國電信和中國網通加入3G運營商行列,連同移動和聯通,中國引入3G后,運營商可能將達到4家。每個運營商都有自己的角度和利益。此外,推遲引入3G,還可以給TD-SCDMA標準的開發者提供更多的時間,解決存在的所有技術漏洞,以確保3G服務運行的穩定。
電信運營商投資焦點
——3G及其發展狀況
相對第一代模擬移動通信(1G)和第二代GSM、CDMA等數字移動通信(2G),第三代移動通信是指將無線通信與互聯網等多媒體通信結合的新一代移動通信系統。它能夠處理圖像、音樂、視頻流等多種媒體形式,提供包括網頁瀏覽、電話會議、電子商務等多種信息服務。從全球范圍來看,截止到2005年,全球 3G用戶數已達6400萬到6500萬左右,其中基于CDMA2000技術的用戶數已經超過了6200萬,基于WCDMA標準的用戶大概在175萬戶左右。從運營3G來說,全球三十個國家已經上了3G服務,其中運營商總共是56個,而且這一系列的數字還在持續地不斷增長。日本作為全世界最早啟動3G技術的國家之一,它的3G網絡覆蓋率已達99.7%。94%的2G用戶已過渡到3G,這個比例也是全世界最高的。
讓我們把視角轉回國內。1998年6月30日,中國電信科學技術研究院(大唐電信集團的前身)代表中國將TD-SCDMA標準提交到國際電聯,一年后,中國提交的TD-SCDMA技術被國際電聯批準為第三代移動通信國際標準。時至今日,我們已經在以TD-SCDMA標準誕生為標志的我國3G發展之路上走過了8個年頭。在這喜憂相伴、風雨相隨的八年中,人們由最初對3G的一無所知到今天的推崇和積極推動。這一方面是由于3G強大功能對廣大用戶和消費者的吸引力;另一方面,更為直接的原因是由于3G產業本身所蘊涵的巨大的經濟利益潛力和廣闊的發展空間,這對于3G技術的開發者、設備制造商和運營商來說無疑是更為至關重要的,因此他們勢必要為未來利益的實現而積極推動 3G的發展。此外,對于政府來說未來的3G技術和現今的2G技術相比,就如同今天的彩色電視機與曾經的黑白電視機相比一樣,其對于國民經濟發展的帶動效果,以及對于人民群眾生活水品提高的促進效果都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我國政府對于3G的發展同樣采取了在政府規范下大力支持的原則(這主要體現在政府歷年來對3G的投資狀況和3G照牌的發放等問題上)。
據統計,在中國目前4.55億的手機用戶中,大約有0.8億用戶有升級到3G的意愿,但是由于3G牌照發放的推遲,他們將不得不等待到2008年,才有可能享用到完整的3G服務。
盡管運營商已經在一些大城市開始試運行3G業務,并宣稱已經能夠提供完全的3G 服務,但是在取得3G牌照前,他們不能前進一步。TD-SCDMA正在進行新一輪測試,新一輪測試將不僅僅測試網絡的語音通話能力,更多地是運營3G數據業務。測試結束早晚將決定3G牌照發放時間。
我國主要運營商對3G的投資
無論是從總體上來說,還
影響我國運營商3G投資的主要因素
一般來說,影響決策者選擇投資與否的因素不外乎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投資需要的費用,這里主要是指在經濟上的花費;二是投資可能帶來的收益,主要包括企業利潤的增加以及市場占有率的擴大、企業影響力的增加等;三是投資回歸期的長短;四是投資風險的大小。
就我國的3G產業而言,運營商在3G投資上的花費除牌照費用、網絡建設投資外,還包括網絡維護、銷售及市場、用戶關愛及計費、IT管理服務等費用。按Gartner測算,3G基礎設施建設成本為206.5美元/用戶。基礎設施成本包括:無線通信接入網、主干線、傳輸網絡和服務網絡等(其中無線通信接入網占總投資比例的70%,其他三部分網絡投資約占30%)。總而言之,中國的3G投資將是巨大而持久的,即使分批投資,對運營商的資金壓力也是非常巨大的。對于投資的收益方面,由于我國市場需求潛力巨大,加之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人們消費水平的不斷提高,因此幾乎沒有人愿意相信投資于中國的3G市場將無利可圖。但與此同時,3G產業的投資回歸期較長,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基礎設施建設、市場開發以及日常維護管理費用的持高不下。投資者都將無一例外地經歷這樣一個階段:投資初期的虧損——中期盈虧的反復——后期的盈利。而3G 的投資風險則正是來源于投資初期的巨大花費和長時間虧損,這使得那些對3G風險估計不足或是缺乏強有力經濟支持的運營商很難從資金匱乏和負債累累的困境中擺脫出來。此外,技術的發展程度、政府的政策支持以及人們的消費水平都是投資風險的重要影響因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