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最大多晶硅基地重慶開工 總投資40億元
——
昨天,總投資額為40億元的中國最大多晶硅生產基地——大全集團多晶硅項目在重慶萬州開工。無錫尚德、天威英利、浙江昱輝、中電光伏等多家國內太陽能電池及組件制造商悉數到場,作為多晶硅產品的下游用戶,這些產值驚人且多已實現境外上市的“明星企業”今后將仰仗該基地的產品過活,因為目前全球多晶硅都處于緊缺狀態,價格也不斷上漲。
該項目明年6月份一期(產能為3000噸)投產后,其總規模將位居國內首位。大全集團總裁徐翔表示,項目概念已得到了多家投行和融資機構的關注,有望盡快上市,但上市地點仍在考慮之中。
萬州多晶硅項目2009年全部建成后年產能可達6000噸,而年銷售額將達100億元以上。昨天,無錫尚德董事長施正榮在重慶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尚沒有與該公司就這個項目的股權方面進行合作,雙方只是客戶關系。
大全集團董事長徐廣福則稱,無錫尚德、江蘇林洋等公司都可能是大全集團多晶硅的重要客戶。徐翔稱,現在由于項目剛剛開工,所以合作協議有望在明年簽署。
多晶硅是太陽能電池和半導體的重要原材料,因技術掌握在國外數家企業中,一直未能在國內有過大量生產的先例。大部分的太陽能電池制造商也因上游原料的高昂價格,一直處在產能不足的境況之下。據中國工程院的專家調查,2005年我國對多晶硅的需求量為3800噸,其中光伏產業需求2691噸,而2004年我國多晶硅的產量只有60噸,即使全部供應光伏產業,也僅能滿足市場需求的2.6%,大量的缺口只能依賴進口。而目前國際市場上的多晶硅也供不應求。目前國際上能生產多晶硅的國家主要是美國、日本和德國,2004年總產量為24000噸,而全球市場需求量為26201噸,出現了2000多噸的市場缺口。由于市場供不應求,多晶硅的價格大幅上漲,國際市場上多晶硅的價格從2000年時9美元/公斤迅速上升到2006年的80美元/公斤左右,國內市場更是達100美元/公斤的高位。大全集團萬州項目投產后,將會緩解國內多晶硅短缺現狀。
摩根大通證券亞太有限公司副總裁蔣海濤告訴記者,我國90%以上的多晶硅都是由國外供應,大全集團這個項目非常好,將是繼太陽能電池制造之后另一個受資本市場歡迎的概念。
自去年9月份啟動以來,該項目已完成技術轉讓、項目立項、環境評估、安全評估、工程設計、關鍵設備采購等多項工作,目前進入工廠建設和設備安裝階段。
大全集團另一位高層向記者表示,2006年8月7日大全集團在德國和技術轉讓公司簽訂了技術轉讓合同和技術獨占性協議,對該技術在中國境內享有獨占權。該技術和工藝不僅能生產太陽能級多晶硅,而且可同時生產電子級多晶硅,且生產的產品能耗和成本較低。
以生產中壓電氣聞名業界的大全集團,在全國各地擁有23家法人公司,員工總數超過5500人,總資產45億元,年銷售收入達60億元。多晶硅項目的投產,對打破外國公司壟斷、緩解我國太陽能產業原材料緊缺、增強我國太陽能產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都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重慶萬州區副區長劉忠表示,大全集團這個項目全部落成后,將是當地最大的投資項目。大全集團看中萬州設立基地的原因之一是,這里有豐富的硅礦,便于產業銜接。該項目落戶后,萬州將配合其進行下游產業鏈的打造,包括切片、太陽能電池生產等,力爭形成太陽能光伏電池制造的一條龍基地。同時,徐翔也認為,公司正在進行一整套產業鏈規劃,究竟今后會切入下游哪些行業還要看今后市場的需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