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消費電子 > 超100萬畢業生未就業 高校就業面臨怎樣難題

        超100萬畢業生未就業 高校就業面臨怎樣難題

        ——
        作者: 時間:2007-04-29 來源: 收藏
            近年來高校生離校時就業率保持在70%左右;但高校生的就業形勢還很嚴峻,2007年高校生達495萬人,比上年凈增82萬人;離校后仍然沒有就業的大學生已經超過100萬人;去年全國普通高校招生報名人數為950萬,未來3年將增加到1000萬人以上。 

            今年全國高校應屆畢業生達495萬人,嚴峻的就業形勢依然牽動著社會各界的神經。國務院在京召開2007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召開前夕,記者專訪了教育部高校學生司負責人。這位負責人認為,結構性矛盾是當前大學生就業難題的癥結所在。 
        面臨什么樣的難題? 

        “有人沒事干,有事沒人干” 
        記者:關于大學生就業的討論已經很多了,應該從哪里著手破解這一難題? 
        學生司負責人(下稱“學生司”):目前大學生就業壓力主要還是源于結構性的矛盾:一些大學生面臨一定困難,而很多需要人才的地方和崗位又招不到合適的人才。這種現象可概括為“有人沒事干,有事沒人干”。 

        記者:應該怎樣看待這種矛盾? 
        學生司:這是我國區域發展不平衡、城鄉發展不平衡的大背景造成的矛盾。不能因為存在一定的就業壓力就簡單地說我國高校畢業生供過于求,用人單位對大學生的需求仍然很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創新型國家,必須加快廣大中西部地區、農村地區、城市社區和中小企業的發展,而高素質人才的缺乏正是制約這些領域發展的瓶頸。
         
        記者:我們注意到,近年來,中央和地方都倡導大學生到基層就業,但海南、黑龍江等地的“大學生村官”計劃卻陷入困境。你對這種現象怎么看? 
        學生司:這些計劃的意圖是好的,方向是對的,但啟動得比較早,要隨著經驗的積累和時代的發展來逐步完善。當然,要從根本上化解這一結構性矛盾,必須依靠更加合理的制度環境,進一步解決編制、經費以及人事、用工制度改革等一系列問題。 

        高校教育是否合理? 
        不經過高等教育就業壓力更大 

        記者:拓寬大學生就業渠道,各級政府應該重點朝著哪些方向做出努力? 
        學生司:一是擴大“增量”,通過發展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增加就業崗位,特別是要開發和創造適合大學生就業的公益性崗位。二是激活“存量”,綜合運用財政、稅收、金融等方面的優惠政策,支持各類企業,尤其是中小、民營企業及城市社區、農村地區吸納大學生就業。三是促進“對接”,搞好公共就業服務,培育并規范市場,促進“人崗匹配”。 
        記者:有一種觀點認為,大學生就業難是因為高校學科設置不合理,跟不上社會需求的發展,沒有培養出適銷對路的人才。 

        學生司:這個觀點起碼不太全面。教育主動適應現代化建設需要,主動為經濟建設服務,這始終是教育系統追求的目標。教育部從2003年起就明確提出,要以就業和社會需求為導向,推進新一輪高等教育改革。但是教育也有它自身的特點和規律,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長周期和多層次。因此,本科教育可能更重要的是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記者:還有人將大學生就業難歸咎于高校擴招。這個問題你怎么看? 
        學生司:這更需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就業形勢嚴峻是我國面臨的一個長期問題。據勞動部門的數據統計,每年城鎮新增就業崗位約900萬,而需要就業的人數達到2400萬。大學生的就業壓力實際上是全社會就業壓力傳導的結果。 
        單就大學生來講,不上大學也要就業,而且如果沒有經過高等教育階段的文化、技能培養,可能就業能力總體上還要低些,那么這些孩子可能面臨更加嚴峻的就業壓力。 

        如何應對就業困局? 
        家長學生應該適時調整就業期望 

        記者:前不久,大學生當搓澡工一度成為輿論關注的熱點,更早還有名牌大學畢業生賣肉、擦皮鞋、賣雞蛋的。你如何評價這些人的就業選擇? 
        學生司:其實沒必要大驚小怪,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大學生的初次就業。我們要看到,同樣是做基礎性的工作,大學生與沒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是不一樣的。大學生擦皮鞋擦出了連鎖店,養豬養出了幾百萬元的效益,電腦養雞出了億元戶,志愿者當上了村委會主任,很多大學生通過看似不起眼的工作起步,腳踏實地奮斗,實現了人生價值。 
        現在大學生找一個工作不難,難的是找到一個學生和家長都感到滿意的理想工作。 

        記者:這是因為大學生的就業觀念陳舊嗎? 
        學生司:大學畢業生都是20多歲的年輕人,如果說就業上有觀念問題,影響也大多來自家長和社會。當然,每個家庭都期望自己的孩子找到一個體面的工作,望子成龍無可厚非,但家長需要適時調整對孩子的就業期望,不要看不起基礎性的崗位,否則就可能不恰當地影響孩子的及時就業。 
        就業現實狀況如何? 

        高等教育進入大眾教育時代 

        記者:現實狀況是怎樣呢? 
        學生司:我國的高等教育已經從“精英教育”進入“大眾教育”時代。上世紀八十年代,每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只有二三十萬人,而現在已達到四五百萬人,增長了二三十倍。現在已不可能每個大學生一畢業就進大機關大單位,很多人都要從基層干起。 
        記者:在新形勢下,應該如何把握我國人才培養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 
        學生司:目前我國大學生占人口的比例還遠低于發達國家,中國要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關鍵要靠大批接受過高等教育的高素質人才,這是關系到國家和民族未來的生存發展的大問題。 

        成本誰來承擔? 
        用人單位應免除大學生費用 

        記者:不少大學生反映求職成本太高,應該怎樣解決這個問題? 
        學生司:有研究機構做過統計,畢業生的求職成本人均1000元左右。這些錢主要用在路費、報名費、考試費上面。我們正在積極同有關部門溝通協調,希望出臺政策,使政府主管的就業服務機構全部免費服務,國家機關和事業單位招聘大學生實行免費,包括報名費、考試費和門票。同時,我們正在呼吁社會上的用人單位,免除大學生求職的相關費用。 
        記者:我們了解到,離校后仍然沒有就業的大學生已經超過100萬人。對這部分人怎樣安排? 
        學生司:要把他們納入社會大就業服務體系當中。以前因為離校后未就業的人數不多,對這些人的就業服務相對比較薄弱,今后將大大加強這方面的工作。還要落實他們的社保政策,特別是失業登記、臨時救助和社會保險參保。 

        近年來高校畢業生離校時就業率保持在70%左右;但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形勢還很嚴峻,2007年高校畢業生達495萬人,比上年凈增82萬人;離校后仍然沒有就業的大學生已經超過100萬人;去年全國普通高校招生報名人數為950萬,未來3年將增加到1000萬人以上。  


        今年全國高校應屆畢業生達495萬人,嚴峻的就業形勢依然牽動著社會各界的神經。國務院在京召開2007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召開前夕,記者專訪了教育部高校學生司負責人。這位負責人認為,結構性矛盾是當前大學生就業難題的癥結所在。  


         

        面臨什么樣的難題?  


        “有人沒事干,有事沒人干”  


        記者:關于大學生就業的討論已經很多了,應該從哪里著手破解這一難題?  


        學生司負責人(下稱“學生司”):目前大學生就業壓力主要還是源于結構性的矛盾:一些大學生求職面臨一定困難,而很多需要人才的地方和崗位又招不到合適的人才。這種現象可概括為“有人沒事干,有事沒人干”。  


        記者:應該怎樣看待這種矛盾?  


        學生司:這是我國區域發展不平衡、城鄉發展不平衡的大背景造成的矛盾。不能因為存在一定的就業壓力就簡單地說我國高校畢業生供過于求,用人單位對大學生的需求仍然很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創新型國家,必須加快廣大中西部地區、農村地區、城市社區和中小企業的發展,而高素質人才的缺乏正是制約這些領域發展的瓶頸。  


        記者:我們注意到,近年來,中央和地方都倡導大學生到基層就業,但海南、黑龍江等地的“大學生村官”計劃卻陷入困境。你對這種現象怎么看?  


        學生司:這些計劃的意圖是好的,方向是對的,但啟動得比較早,要隨著經驗的積累和時代的發展來逐步完善。當然,要從根本上化解這一結構性矛盾,必須依靠更加合理的制度環境,進一步解決編制、經費以及人事、用工制度改革等一系列問題。  


        高校教育是否合理?  


        不經過高等教育就業壓力更大  


        記者:拓寬大學生就業渠道,各級政府應該重點朝著哪些方向做出努力?  


        學生司:一是擴大“增量”,通過發展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增加就業崗位,特別是要開發和創造適合大學生就業的公益性崗位。二是激活“存量”,綜合運用財政、稅收、金融等方面的優惠政策,支持各類企業,尤其是中小、民營企業及城市社區、農村地區吸納大學生就業。三是促進“對接”,搞好公共就業服務,培育并規范市場,促進“人崗匹配”。  


        記者:有一種觀點認為,大學生就業難是因為高校學科設置不合理,跟不上社會需求的發展,沒有培養出適銷對路的人才。  


        學生司:這個觀點起碼不太全面。教育主動適應現代化建設需要,主動為經濟建設服務,這始終是教育系統追求的目標。教育部從2003年起就明確提出,要以就業和社會需求為導向,推進新一輪高等教育改革。但是教育也有它自身的特點和規律,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長周期和多層次。因此,本科教育可能更重要的是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記者:還有人將大學生就業難歸咎于高校擴招。這個問題你怎么看?  


        學生司:這更需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就業形勢嚴峻是我國面臨的一個長期問題。據勞動部門的數據統計,每年城鎮新增就業崗位約900萬,而需要就業的人數達到2400萬。大學生的就業壓力實際上是全社會就業壓力傳導的結果。  


        單就大學生來講,不上大學也要就業,而且如果沒有經過高等教育階段的文化、技能培養,可能就業能力總體上還要低些,那么這些孩子可能面臨更加嚴峻的就業壓力。  


        如何應對就業困局?  


        家長學生應該適時調整就業期望  


        記者:前不久,大學生當搓澡工一度成為輿論關注的熱點,更早還有名牌大學畢業生賣肉、擦皮鞋、賣雞蛋的。你如何評價這些人的就業選擇?  


        學生司:其實沒必要大驚小怪,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大學生的初次就業。我們要看到,同樣是做基礎性的工作,大學生與沒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是不一樣的。大學生擦皮鞋擦出了連鎖店,養豬養出了幾百萬元的效益,電腦養雞出了億元戶,志愿者當上了村委會主任,很多大學生通過看似不起眼的工作起步,腳踏實地奮斗,實現了人生價值。  


        現在大學生找一個工作不難,難的是找到一個學生和家長都感到滿意的理想工作。  


        記者:這是因為大學生的就業觀念陳舊嗎?  


        學生司:大學畢業生都是20多歲的年輕人,如果說就業上有觀念問題,影響也大多來自家長和社會。當然,每個家庭都期望自己的孩子找到一個體面的工作,望子成龍無可厚非,但家長需要適時調整對孩子的就業期望,不要看不起基礎性的崗位,否則就可能不恰當地影響孩子的及時就業。  


        就業現實狀況如何?  


        高等教育進入大眾教育時代  


        記者:現實狀況是怎樣呢?  


        學生司:我國的高等教育已經從“精英教育”進入“大眾教育”時代。上世紀八十年代,每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只有二三十萬人,而現在已達到四五百萬人,增長了二三十倍。現在已不可能每個大學生一畢業就進大機關大單位,很多人都要從基層干起。  


        記者:在新形勢下,應該如何把握我國人才培養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  


        學生司:目前我國大學生占人口的比例還遠低于發達國家,中國要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關鍵要靠大批接受過高等教育的高素質人才,這是關系到國家和民族未來的生存發展的大問題。  


        求職成本誰來承擔?  


        用人單位應免除大學生求職費用  


        記者:不少大學生反映求職成本太高,應該怎樣解決這個問題?  


        學生司:有研究機構做過統計,畢業生的求職成本人均1000元左右。這些錢主要用在路費、報名費、考試費上面。我們正在積極同有關部門溝通協調,希望出臺政策,使政府主管的就業服務機構全部免費服務,國家機關和事業單位招聘大學生實行免費,包括報名費、考試費和門票。同時,我們正在呼吁社會上的用人單位,免除大學生求職的相關費用。  


        記者:我們了解到,離校后仍然沒有就業的大學生已經超過100萬人。對這部分人怎樣安排?  


        學生司:要把他們納入社會大就業服務體系當中。以前因為離校后未就業的人數不多,對這些人的就業服務相對比較薄弱,今后將大大加強這方面的工作。還要落實他們的社保政策,特別是失業登記、臨時救助和社會保險參保。  


        關鍵詞: 畢業 求職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万载县| 昌乐县| 怀安县| 张家港市| 波密县| 巴彦县| 卢氏县| 台前县| 安丘市| 东乌| 桂阳县| 龙南县| 瑞安市| 望都县| 梓潼县| 衡水市| 华宁县| 乌海市| 雅安市| 南召县| 会理县| 敖汉旗| 长泰县| 赫章县| 洪洞县| 象山县| 黄梅县| 内江市| 台北县| 英吉沙县| 常山县| 济南市| 双鸭山市| 临海市| 陵川县| 新营市| 广州市| 池州市| 西贡区| 通海县| 镇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