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畢業逃債族" 法官:不應給大學生發信用卡
記者昨天(16日)了解到,最近一段時間以來,上海市多家法院均受理了多起這樣的信用卡透支案件,僅黃浦區法院至少有10起,而這些案件的被告大多是在上海就讀的外地畢業生。
這些大學畢業生緣何頻成“逃債族”?記者經過采訪調查發現,誠信意識缺乏、銀行審核不嚴以及責任追究有難度正是個中原因。
今年大學生畢業的時間又已臨近,法官就此提出,不應給大學生發放信用卡。銀行方面則表示,千萬別以為逃債不會有后果,銀行的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是全國聯網的,不管在哪里賴帳,逃債畢業生都將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
銀行多次催款無音訊
法院審判被告多缺席
不久前,在黃浦區法院法庭上,某銀行代理人坐在原告席上,而被告的位置一直空著。被告是本市某名牌大學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學生小姜,經法院傳喚,他沒有正當理由拒不到庭,但這不影響本次法庭庭審。
銀行代理人拿出一本帳簿,持卡人小姜透支消費合計2328.77元(暫算至2006年11月27日),透支金額為本金及由此產生的相關費用,包括透支利息、滯納金、超限費等。該卡發生透支后,銀行多次向小姜催款,但小姜至今未履行還款義務。
記者在銀行的一張催款通知上看到,2006年10月18日,銀行工作人員打電話給小姜,但小姜的手機一直處于無人接聽的狀態。
2006年11月1日,工作人員終于聯系上小姜了,小姜承諾明后天會還清所有欠款,但之后仍無音訊;2006年11月21日,工作人員再次撥通小姜的手機,小姜說他已在外地工作,近段時間一直很忙,以致無法還款;2006年11月27日,小姜的手機一直處于無人接聽的狀態。
小姜的老家在湖北,他當初在上海校園里申請辦卡時,用的是學生證和身份證的復印件,而身份證上的地址是本市中山西路某號。“這樣的身份證很有可能是假的,可惜銀行當初沒審核出來。”主審法官對記者說。
今年4月9日,黃浦區法院對此案作出宣判,小姜應歸還銀行信用卡透支款、利息及費用2254.01元(銀行放棄追償部分滯納金)。
主審法官說:“這類案子被告多數不會來,而判決結果是沒有懸念的。小姜在發生透支后,理應按申請時與銀行的約定及時償還并償付透支款利息,以免產生更多金額的透支利息。現在他不僅相對承擔更多利息,而且還影響到自身的信用程度。”
多數案件判后無下文
追回拖欠債務有難度
“牽涉到家住外地的大學畢業生的信用卡透支糾紛近兩年一下子冒出來許多,就近期來講,我手頭就有兩三起。”黃浦區法院一位承辦法官說:“這些學生多數是名牌大學畢業生,在學校里接受過良好的高等教育,卻在個人誠信上出現污點,真是很可惜!”
黃浦區是各大銀行分行辦公的集中地,也是各銀行信用卡登記中心的注冊地,所以,一旦發生了信用卡透支糾紛,銀行一般都起訴到黃浦區法院。在黃浦區法院執行庭,有時一天就收到500多起信用卡透支糾紛執行案件,執行法官確信,其中有相當一部分當事人是已經離校的大學畢業生。
記者了解到,這類案子在其他區級法院也有不同數量出現。
近年來,浦東新區法院也受理過類似的案子,因為浦東陸家嘴是金融貿易區,聚集了許多知名銀行。就在不久前,坐落在浦東的一家銀行起訴一名大學畢業生要求歸還信用卡透支款,這名畢業生至今未找到,但他的父母得知自己的孩子惹了官司以后,馬上替孩子歸還了透支款。銀行隨后撤訴。
承辦法官向記者承認,這類案子判決以后,多數沒有下文。“他們拿了畢業證書與學位證書以后就回老家了,或到其他城市工作,要找到他們本人很難。有的外地畢業生在老家人戶分離,要找到他或他的家人就更難了。”黃浦區法院一位執行法官說。
到外地執行,法院還考慮到執行成本問題。事實上,外地畢業生信用卡透支金額并不高,一般都在3000元。但是,法院如要派執行法官到外地執行,所產生的出差費用,有時超出執行款本身的金額,而被執行人所負擔的執行費只有50元。
在法院沒辦法執行的情況下,法院向申請執行人———銀行出具執行裁定書,其內容是對該案中止執行。而銀行可以根據法院的裁定書核銷這筆帳目。
畢業前透支擺散伙宴
銀行設攤推銷審核松
近日,記者走進本市某名牌大學校園對畢業生展開調查,發現多數畢業生在臨近畢業時各種花銷明顯增加。由于要籌備就業、畢業、餞行告別,許多畢業生稱自己的小小“財政”透支虧空。該校新聞系畢業生小陳無奈地說:“因為開銷驟增,最后不得不向朋友和家人借錢。”除了向身邊的人借錢,他手中的信用卡已透支3000元。“這筆‘巨額’債務不知在畢業前能不能還清?”小陳嘆了口氣。
與畢業生不惜透支推杯換盞、大擺散伙宴這道“風景”相呼應的是,各家銀行為了追求發卡量,在本市各高校大力推廣銀行卡發卡業務,可謂不遺余力。他們往往在學校的飯堂、宿舍門口、人流量集中的地方設攤推銷。
“原先審核很嚴,要求出具身份證和學生證原件才能辦理,到后來銀行只要求學生提供兩證的復印件,最近門檻更低了,只要能報出身份證號碼就能順利地辦到一張卡。”一位2006屆的大學畢業生說。
知情人士向記者透露,為了向學生推銷信用卡,有的銀行派出自己的員工,有的銀行委托中介辦理,也有的銀行干脆和高校實行利益掛鉤,由高校發動學生申辦信用卡。和助學貸款不同的是,高校不承擔擔保義務,所以,一旦發生風險,高校不負任何責任。
在高校校園里,學生身上帶幾張卡已不稀奇。記者打聽到一名學生身上竟帶著16張信用卡,他每個月都會收到銀行寄來的還款賬單,今天透支這張信用卡還那家銀行的錢,明天透支那家銀行的錢還這張信用卡。就這樣,他一直在循環使用著這些信用卡維持自己的生活,但欠銀行未還的信用貸款總額卻越來越多。
相關反應
法官:不主張對大學生發放信用卡
黃浦區法院承辦此類案子的一位法官說:“銀行當初將信用卡推廣到大學校園,初衷是幫助學生理財,其出發點是好的。但從目前發生的種種情況看,我不主張銀行向在讀的大學生發放信用卡,也不提倡大學生使用信用卡。”
這位法官的觀點是,大學生沒有穩定的收入來源,主要靠父母的經濟支持,動不動透支消費卻很可能無力償還。他們雖已成年但還未成人,自我管理能力并不強,所以在使用信用卡時,一不小心就會陷入信用卡借貸困境。
“我們到學生家里去執行,學生的家長也不主張銀行給學生辦理信用卡,到頭來還得家長幫助孩子‘擦屁股’。”
一位執行法官對記者如此說。
但是銀行并非沒意識到這方面的風險,知情人士透露,銀行不做虧本生意,他們也做過“成本核算”,比如,推銷出100張信用卡,只要其中90張能保持無風險,就能有所贏利。
銀行:無論躲到哪里都將受到限制
這些外地大學畢業生欠下透支款拍屁股走人,銀行有沒有辦法對他們進行約束甚至懲罰呢?
記者從市高級法院獲悉,市高院從2004年8月起,每月向上海市社會信用聯合征信系統提供有關信息,截至去年12月,市高院已向該系統提供了28852條自然人信息。如果大學畢業生畢業后欠錢不還,上海法院和銀行能對這些留在上海的畢業生采取有效措施。
市高院提供的信息,受到本市各商業銀行的普遍歡迎,但記者了解到,上海市社會信用聯合征信系統發生的效用僅限于在本市范圍內,目前還未與中國人民銀行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聯網。根據央行征信管理局的規劃,兩個系統間的整合將是大勢所趨。
記者日前致電中國人民銀行上海總部征信處,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中國人民銀行開發的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是全國性的,大學畢業生在上海拖欠透支款后,其信用污點將被記錄進銀行的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這樣,這名畢業生無論走到哪里,只要當地銀行按照流程規范操作的話,他在貸款、申辦新卡等方面會受到限制。所以,這些‘老賴’大學生最終還是得不償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