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維進軍半導體投資2.4億元生產6英寸芯片
半導體大廠專注于建造12英寸芯片廠、逐步淘汰轉移6英寸廠時,作為家電廠商的創維集團近日卻在深圳宣布啟動了2.4億元投資額的6英寸半導體芯片廠。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4625.htm創維對外一致宣稱,公司進軍上游,是為了構建完整的垂直產業鏈,實現垂直多元化。“作為內地首家進軍半導體制造的家電企業,創維順應了全球消費電子市場發展的趨勢。”該公司中國區營銷公司市場總監劉橋明說。
“有人喜歡饅頭,有人喜歡窩頭。6寸生產線照樣能夠獲取利益。”中國半導體協會秘書長徐小田表示。他認為,中國消費電子的熱潮使得芯片的需求層次愈加豐富,如果創維明年正式投產,僅面向遙控器領域,就有十分廣闊的市場。
市場咨詢公司iSuppli預期,未來4年,內地6英寸廠產能仍將顯著成長,年復合成長率(CAGR)可望達到25%,2008年廠房數目可望達到24家。
消費電子的誘惑
“該項目的產品方向為功率半導體器件,主要應用于綠色照明、充電器和家用電器等領域。”創維集團首席執行官王殿甫表示。
劉橋明同時透露,創維的市場目標將主要向消費電子市場領域延伸。IDC預測,到2008年,中國的消費電子市場會達到1000億美元的規模。
銀河證券一位半導體分析師表示,由于其光刻版與圓片加工成本過高,許多消費電子產品在小尺寸上生產更為合算。比如,筆記本電腦中,有4部分需要用8英寸線加工:除了DRAM、CPU、Chipset、Graphic外,其他部分都可用6英寸線加工,且能保證質量。在目前大量的家電產品中,絕大部分采用6英寸線加工即可。
目前,一般數字電視機、DVD、手機、電腦等產品仍然主要采用6英寸生產線加工的芯片。即使在美、日等半導體發達國家,依然有著大量6英寸線、5英寸線和4英寸線。
賽迪報告稱,中國的半導體市場約為190億美元,其中0.35微米到1.5微米的產品市場占69.5%,比較適合6英寸加工。而大于1.5微米的產品市場占15.6%,比較適合3、4、5英寸圓片加工。因此,中國有三分之二的產品仍然適合6英寸線生產。
成本驅動
投資小,見效快。這句類似廣告詞的句子很適用創維的此番動作。
6英寸廠建廠成本低廉,是適合內地半導體產業的另一因素。對內地廠商而言,打造6英寸廠無需承擔巨額芯片廠房建廠成本,成熟的制程也不需要花費多少測試成本,可減少非經常性工程成本(NRE)的支出。
而且,6英寸生產線一般來自二手設備。相對于新生產線,一般只要三分之一不到的價錢,甚至更低。
華潤上華一位市場人員表示,“可以肯定,創維的生產線來自中國臺灣,或者日韓歐美的舊設備。”
目前,臺灣地區半導體二手設備市場交易十分活躍,大廠商之間競爭日益激烈。來自iSuppli的統計顯示,2004年全球半導體二手設備增長率約為15%。
業內一般認為,芯片設備與基建的投資比例約為8:2。在創維2.4億元的投入中,設備部分將占去近1.92億元,廠房等基建投資則約為4800萬元。
可以預見的是,隨著境外一些芯片代工大廠紛紛上馬12英寸生產線,原有的6英寸線甚至8英寸線會部分流向內地,中國內地將成為芯片生產線二手設備的重要銷售區域。
因此,盡管大尺寸芯片線對提高芯片制造業在整個產業鏈中的比例貢獻雖較大,但就投資額來說,6英寸線投資更有優勢,且建設周期可大為縮短。
風險
來自2004年的統計數據顯示,中國內地目前共有6條6英寸芯片生產線,分別為福建日馬、寧波中緯、上海先進、無錫華潤、杭州士蘭等幾家企業擁有。而建設中的6英寸線有8~9條,另外5~6條則在擬建過程中。
“純粹由家電廠商投資興建的企業還沒有成功的先例,”賽迪顧問半導體分析師李科表示。“海爾3年前曾極力想進入這一領域,最終只在北京成立了集成電路設計中心。”
李科對創維的芯片設計能力及未來銷售也表示了擔憂。他認為,如果沒有IC設計實力,單純進入生產制造環節,無異于來料加工,未必獲取成本優勢;而就銷售來說,內地已有多家生產線,并已聚攏了許多終端客戶,創維是否能夠獲得理想的市場份額,也很難說。
據悉,海爾當時未能實現芯片制造,問題之一是資金方面。目前,在內地投資興建芯片廠,廠商必須先獲得建廠投資額一半以上資金,才能有資格向銀行申請貸款。因此,部分財力不厚的企業,在資金不足的困境下,往往半途而廢,放棄規劃。
而創維之前曾表示,在首期2.4億元投資中,1.68億元來自于政府貼息貸款。
此外,目前世界上主流芯片加工線為8英寸,而正處于大力發展12英寸線的階段。淘汰、更新將是6英寸生產線最終的命運。因此,未來這將為創維及正在上馬的更多企業造成多大的“沉淀成本”,還不得而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