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司爭相涌入 揭秘虹膜識別技術背后價值鏈條
雖然行業被攪亂,利潤被壓縮,但虹膜識別整個市場的需求卻有增無減,于是一些企業開始在國內尋找具備成型產品的公司。直到2009、2010年的時候,國內虹膜產品市場形成了三個層面的劃分: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84750.htm1、真正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研發和供應商,國內僅有2到3家;
2、生產廠商,從技術供應商那里購買算法授權,再經過自家的工業設計提高品牌溢價,憑借龐大的客戶資源和銷售渠道進行全球范圍的分發,LG和Panasonic就屬于這一類;
3、純代理商,沒有任何技術研發,全靠代理國外設計成型的產品,從中賺取差價。
當時,國內的虹膜識別技術提供商,主要來源于中科院自動化所和上海交通大學圖像所,它們分別衍生了前文所提到的中科虹霸和聚虹光電兩家公司,這兩家公司在虹膜識別技術的研究時間都超過10年,業內人士稱之為:北中科,南聚虹。
從技術研發角度來看,中科虹霸和聚虹光電均屬國內一線陣營,作為技術提供商,處于價值鏈的最上游,主要以算法授權為主,面向的是廠商和集成商,并不直接面對終端客戶,所以行業外的人對此所知甚少。
國內虹膜技術的研發方向是針對東亞人的黑色虹膜識別,黑色虹膜由于紋理少,表面色素多,光線原因導致不穩定性又強等因素,是被虹膜識別理論創立者Daugman公認的最難識別的,這也決定著黑色虹膜在可見光下是不能看到的,必須用到紅外光識別。中國恰恰又是黑色虹膜最大樣本市場。所以,這兩家目前在煤礦、電力、安全等領域都有落地的案例。
除去以上兩家,也有一些其他的研究機構或公司在做虹膜識別算法研究,但都屬初級,從技術轉化為消費者體驗的產品這方面,面臨著巨大障礙。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鈦媒體,隨著近兩年生物識別的火熱,從科研機構衍生的有技術積淀的公司里出現了一種“以項目的方式做產品、以噱頭的方式來做產業”的運作模式。
簡而言之,就是寫論文、開展會、報基金、拿項目,但就是不做產品。
“這樣一批人鉆的是國家的漏洞,寫寫論文就能拿項目,然后靠做代理、包外殼賺錢,日子過的很滋潤,他們不在乎技術研發,也不在乎積累,更沒有動力去開發一個批量生產、滿足用戶需求的產品,于是行業內就出現了看似虹膜技術國際領先的假象,實則卻讓整個行業表面文章太過吹噓”,以上業內人士接著說道。
事實上,由于虹膜識別算法對技術的要求甚高,虹膜識別技術的研發和突破,是需要大量的終端使用數據反饋,結合特定使用場景來做現場優化的,沒有10多年的2B項目積累,是不可能有所成就的。畢竟終極的技術評估標準不是論文,而是真正落地的產品,也只有被感知的產品和用戶體驗才有意義。
這就衍生出一個問題:大量有需求的企業本身不足夠了解虹膜行業,那么他們怎樣選擇虹膜識別技術供應商?
一位經手過多項虹膜識別設備案例的業內人士說道:經過與一些合作伙伴的接觸,他們初期找尋虹膜識別設備提供商的途徑就是“通過百度搜索,誰靠前基本上就會選誰”。
啼笑皆非!要知道虹膜識別技術在國內商業化應用已經有10年之久了啊。
百度了一下“虹膜識別”,發現思源科安、釋碼大華、虹安翔宇這三家企業輪換顯示在百度搜索首頁第一的位置,查看介紹之后得知他們都宣稱擁有虹膜識別核心技術及完全自主知識產權。
其中,釋碼大華還曾拿到過聯想和英特爾的投資,但是當我在全國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查詢時發現,這家公司經營范圍一欄中并沒有“技術研發”相關的顯現,更多的是“代理”、“進出口”、“銷售”等字眼,這不禁讓人疑問:沒技術研發何來完全自主知識產權?詳情見下圖:
莫非……這就是傳說中的百度推廣?隱約覺著這三家公司的業績一定都很不錯!
雖然目前來看,國內虹膜行業呈現的狀態很混亂,行業不規范,但虹膜識別的應用場景卻非常廣闊,尤其是與醫療、社保、信用、金融相關涉及信息安全、身份驗證的領域。
值得一提的是,虹膜識別的應用,互聯網技術落后的印度這次竟然走在了前面。2009年2月,印度就啟動了全民虹膜注冊項目“AADHAAR”,計劃用8年時間,注冊總人數達到12億。無獨有偶,2011年,墨西哥將虹膜識別技術用于國民身份證,第一期項目截止2013年,注冊總人數達到2800萬;2013年,北約部隊采用虹膜識別技術為阿富汗人建立身份認證系統,注冊總人數達到160萬……
可以想見,海外的一些國家(比如印度)基礎設施雖然落后,但思路清晰,就是要規范化的利用高科技的手段來管理人口。而國內相較而言,雖然生物識別驗證喊了很多年,但并沒有出臺相關規定與政策,這也是虹膜識別無法普及最關鍵的因素。
市場教育不足、價格昂貴也是虹膜識別技術普及面臨的難題,一方面大眾群體對信息安全缺乏理解,依然沉浸在指紋識別、人臉識別的狂歡中;另一方面,國人面臨高科技產品昂貴的價格,最常用的解決方案就是用人為的因素來掩蓋技術管理的不足。
事實上,拋開用戶市場和社會因素,虹膜識別核心算法在國內并未完全成熟,比如識別距離遠近、復雜光線環境、睫毛遮擋、異形瞳孔等等因素,都會影響虹膜識別的精準度。尤其是雙Camera(雙眼)的虹膜識別,相當于是建立一個雙目立體視覺系統,對高質量的圖像采集,兩路數據的同步傳輸,都具有極大的挑戰,同時成本也更高。
除此之外,虹膜識別大多局限于工業領域的應用,極少有成型的產品投放到個人消費市場,即便有了,囿于虹膜市場產品的層次不齊,用戶也不知如何去選擇,這也解釋了為何很多用戶只聽聞虹膜識別這項技術,而真正體驗過產品的卻很少。
所以,目前生物識別領域,指紋識別和人臉識別依然占據了主流市場。虹膜識別短時間內不可能普及,也不會立即取代其他生物識別方式。
但是隨著ToB市場大批案例應用的數據積累,以及虹膜識別算法的趨于成熟,行業內沒有技術積累、靠忽悠作秀賺快錢的入局者注定要被時代拋棄。到了那一天,想必只要涉及身份識別的場景,就都有可能使用專業的虹膜識別技術。最后,我們不妨大膽預測下,未來“人臉識別+虹膜識別”是否會成為一種更安全的組合驗證方式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