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子學:集成電路產業可作為供給側改革重點
近日,中國電子信息行業聯合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周子學出席了2015中國產業經濟學術年會,并在會上作出了主題為“以供給改革促進產業創新與發展”的報告發言。周子學表示,只有通過持續、低成本、大量的資金投入及體制機制改革,實現集成電路產出的有效供給,才有望達到在未來5年奠定集成電路產業基礎,在10-15年后在每個細分領域均有企業躋身全球第一陣營,實現跨越式發展。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84745.htm周子學指出,目前,“投資、出口、消費”三駕馬車支撐經濟發展的效應正在減弱。我國投資增速持續回落、進出口貿易增速大幅度下滑、消費結構升級帶來的供需不平衡問題凸顯。中國目前存在的問題主要是有效供給不足。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供給側改革被提到重要位置,表明中國改革思路已經從之前的側重以需求管理刺激經濟轉為將把更多側重點用于供給管理。
談到供給側改革,他認為,應重點回顧下“供給經濟學派”。19世紀法國著名經濟學家薩伊就提出供給會自動創造需求的理論,上世紀80年代,主要國家經濟紛紛陷入滯脹,凱恩斯主義的需求刺激政策難以為繼。為了走出滯脹,“里根經濟學”(Reaganomics)和“撒切爾主義”(Thatcherism)分別采用減稅和國企改革等措施幫助經濟走出衰退的泥淖。
中國“供給側改革”最重要的一方面原因是傳統的中低端消費品供給嚴重過剩,而高端制造業供給不足。當前我國的供給側改革其思想雖借鑒了供給經濟學派的精髓,但并非簡單復制,而是要更好的結合中國實際情況,通過全面深化改革優化經濟結構,其主要目的是為了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實現產業結構升級調整,最終增加高端行業的供給。
增加高端行業供給應重點發展電子信息產業,電子信息產業是目前行業中發展態勢較好,很少有產能過剩的產業,而這其中,比較典型的是集成電路產業,2014年,我國集成電路進口額高達2184億美元,供給嚴重不足,因此,在供給側改革中應作為重點對象。這里,就以集成電路為例說明我國供給側改革的必要性。
可以做一個簡單推算。根據2014年我國集成電路進口現狀,可做未來5年基于中國市場的投入產出推算。目前我國設計、封測、制造等全產業鏈中,制造業產出約占全產業鏈1/3左右,由于制造業是重資產行業,其投入最大,約占全產業鏈投入的2/3。按照最先進的制造業企業經驗數據,制造業每產出1元,需要3元的投入。
在此基礎上,假設5年后中國企業自行供給份額達到目前進口額的一半,即產出達到約1100億美元,那么制造業的產出約為400億美元,而投入需要約1200億美元,即約7500億人民幣。從全產業鏈看,資金總投入需達到11000多億元人民幣。
這1萬多億資金量的投入,假設企業自籌和各種投資基金的投入占一半比重,剩下的一半投入則主要靠銀行貸款解決。而目前我國集成電路企業正處于發展期,銀行貸款成本高、資金壓力大,需國家再在政策上解決一個企業貸款的成本問題。在此,建議國家成立專門用于集成電路產業的建設基金,著力解決我國集成電路供給側融資成本偏高的問題。
根據集成電路產業長期高投入、持續投入的發展規律,為解決發展過程中資金成本問題,企業需要長期低成本支撐,因此建議專項建設基金期限設為15年,以無息貸款或1%左右的低息貸款的方式支持企業發展;根據上面測算,總金額需達到5000億人民幣以上,其中60%以上支持制造業發展,主要用于制造業新生產線產能建設、新產品開發以及流動資金的補充等;運作方式可借鑒國開行與農發行1萬億支持地方基建的專項建設基金。
同時,配合集成電路產業專項建設基金,盡快啟動戰略性新興產業板塊。著重培育優秀集成電路企業上市,在交易規則、上市規則、發行制度等方面給予合理安排,確保企業上市融資及各種資金退出渠道的暢通。
只有需要通過持續、低成本、大量的資金投入及體制機制改革,實現集成電路產出的有效供給,才有望達到在未來5年奠定產業基礎,在10-15年后在每個細分領域均有企業躋身全球第一陣營,實現跨越式發展。
集成電路是我國供給側改革的典型案例,其他產業如面板等也都存在類似情況。國家只有通過供給側體制機制改革、技術創新、交易成本降低等一系列措施,優化產業發展環境,才能增加高端產業供給,避免形成供需錯配,從而實現全面深化改革的目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