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對大陸資本開放IC設計議題難解
開放大陸資本來臺投資IC設計公司的限制,先經政府官員私下拋出風向球,接著大陸清華紫光集團董事長趙偉國點出兩岸不平等的機制,加上臺灣一線IC設計公司敲邊鼓的動作,臺灣有關當局看似已作出適度開放的決定。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84630.htm不料,在摻雜2016年總統大選的政治語言,侯選人也紛紛表達不支持后,大陸資本來臺投資IC設計公司似乎又成懸案,連接下來的公聽會是否要繼續辦下去,也沒定論。
其實限制大陸資本進入臺灣IC設計產業早已不是緊筘咒,有本事的人,左拐右彎早就進來了;沒本事的人,也不可能請求他來救濟臺灣。
其實開放與否在慢慢形成選舉素材后,對臺灣的真實好處與傷害評估,早已沒人關心,甚至連個報告都找不到,在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情形下,大陸資本來臺投資IC設計公司限制的議題,恐怕將從今年的大事,變成明年的往事。
臺灣可以投資大陸IC設計公司,但大陸不能投資臺灣IC設計公司的不對等限制,當然有其時空背景,在全球半導體產業版圖快速變遷的過程中,是否可以拿出來重新討論,答案當然是可以的。
只是臺灣政治氛圍向來有習慣用顏色來區分敵我雙方的盲點,這議題其實自開始醞釀,就多少注定失敗,甚至大敗的結局,尤其在總統大選已不到1個月的關鍵期。
但有時死后才會復生、敗了才見勝機,預期臺灣政府終究會開放此完全禁止的不合理限制,只是加諸一堆限制及條文后,即使開放了,其實也等于沒開放。
以臺灣政府不斷被要求所必需具備的戒心來看,在開放大陸資本來臺投資IC設計公司限制的實際操作內容上,勢必會加諸不少形容詞(適度、酌情、視情況需要),及一些必要的審查工作(資金審批、股東調查、內容限定)。
在這些彎彎繞繞的文字表述中,其實已加入不少新的規范及限制在內,即使最后適度開放大陸資本來臺投資IC設計公司,但只要公文一拖、立案一審,即使最后不知何年何月過了,當初的立意也已不完善,兩岸有意搭橋攜手的資本公司與IC設計業者,也只能重頭再來一次。
雖然政府明文規定尚未開放,但有本事的早就在新竹一帶駐點,成立相關的芯片研發中心,包括海思、展訊等大陸IC設計公司,在臺早就有聘請不少研發人員,雖然團隊規模大小在政府及產業之間仍存有不少歧見,但現實上卻是只剩一塊遮羞布擋在那。
在政府想查也查不到、甚至查得到也不敢說破的情形下,沒開放反而等于開放,早就是“存在即合理”的產業現象。即便開放陸資來臺投資IC設計公司議題,目前受限選擇因素,出現一下東風壓西風、接著再換西風壓東風的情形,但適度開放一定會是最后結論。
偏偏在實務操作上,死等這個結論的一定會被拖垮,無怪臺灣IC設計產業界有力人士普遍認為,最終必然是開放等同未開放、未開放等同開放。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