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 閉

        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工控自動化 > 業界動態 > 是誰拉大了中國制造業的“貧富”差距?

        是誰拉大了中國制造業的“貧富”差距?

        作者: 時間:2015-12-18 來源:中國日報網 收藏
        編者按:真正拉開中國制造業貧富差距的,除了客戶、政策等外部因素外,更核心的因素則是企業本身,一種工匠精神,一種基本功精神,現在到了中國制造轉變為中國智造的時候,這個行情沒有快速賺錢的途徑,也容不下急功近利的人。

          自誕生之日起就沒有得到過公正的評價,身上的標簽也多半是灰色的,比如血汗、剝削、無含金量,還有什么產業鏈最低端等等,即便是在其最輝煌的時候,公眾在談論起制造業時,也常常充滿著鄙夷的口氣。在這種輿論環境中,制造業運作正常還好,一旦出現任何狀況,都會被輿論無限放大,此前,富士康曾因墜樓門而被推上風口浪尖,在最瘋狂的討伐歲月中,人人都變成了上帝,變成了拯救流水線工人的救世主,莫說是超時加班或者職業危害等問題,就連園區里的一棵樹倒了,輿論也恨不得把責任歸到郭臺銘的管理頭上;另外,自去年春節開始,珠江、溫州、江蘇等地的制造工廠紛紛陷入倒閉潮,也助長了輿論的不正之風,大家解剖完企業倒閉的原因之后,似乎也在尋找一種“終于可以蓋棺定論”的快感,也即業真的不行,但事實并非如此,正當大部分企業陷入虧損甚至倒閉的時候,一些明星企業的業績卻蒸蒸日上,如前文提到的富士康,他們如今最頭疼的是,招不到足夠的流水線員工去滿足蘋果巨大的訂單需求,自然,隨著iPhone6s熱賣,他們勢必會在接下來的兩個季度里再大賺一筆。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84574.htm

          有些企業正遭遇寒冬,而且基本上熬不到春天了;有些企業卻正值盛夏,車間里的流水線如永動機一般從未停止轉動,不用高唱贊歌,只消看一眼堆積如山的高端手機就能感覺到咱們工人有力量,絲毫沒有衰退的跡象。業冰火兩重天的局面,遠不止是一個客戶訂單差異就能全部解釋的,它更關乎企業發展策略、管理制度以及部門文化。

          無源之水,低端制造注定要枯竭

          曾幾何時,中國制造風靡一時,特別是一些中小型制造業成為整個國民經濟的有力補充,掘到了第一桶金之后,暴發戶開始自詡為企業家,有的甚至出書立傳、到處走穴,但企業家和暴發戶最本質的區別正在于對企業“永續經營”的思考。

          中國制造的黃金十年,其實,也是勞動力最廉價的十年,那時候的工人不僅廉價、而且聽話,像狗一樣聽話。因政策更傾向于制造業,使得土地、材料成本大幅度下降,這才促成了中國制造最核心的價格競爭力,此外,國外的資本同樣看中了這里寬松的政策和勤勞的人民,而且這里的領導比較關心政績和經濟指標,至于環境治理或者人才培養這種需要深耕、文火慢燉的事兒,從來只是下一屆的任務,久而久之,中國制造贏得了訂單,并促進了經濟增長,但留給后代的卻是惡劣的環境,以及從未成熟的人才培養體系。

          拿溫州舉例,這座城市號稱中國制造業之都,他們生產出來的眼鏡、鞋子、打火機等日常用品可銷往全世界,這里的土著居民瞬間暴富,基本上都是富得流油,但這種制造業的富裕只是短暫的,他們只是抓住了全世界旺盛的需求以及廉價生產資料的差價,商業模式和制造水平,都不具備特別的思維深度,于是很容易模仿。隨著同質化制造的出現,相同產品出現產能過剩的危機,昔日可觀的利潤慢慢地被蠶食。此外,中國一些小型的制造企業,基本上沒有管理體系,總體上屬于游擊戰,企業主接到訂單了,就聯絡工人過來生產,訂單做完了,大家就放假,莫說是人才培養,連最基本的培訓都無法展開,這種環境下,制造業的工藝、工人都只能停留在最低端,市場需求稍有變動,他們就無法適應了,更談不上永續經營。

          另外,一些相對大型的制造業,比如蘇州的聯建科技,昔日也曾作為蘋果的供應商紅極一時,但因技術變革較慢,沒能適應客戶需求,最終落得個慘淡出局,這種境況也不能完全怪聯建科技自己,要知道,成為蘋果的供應商本就是一件“高風險、高收益”的事兒,干好了,自然賺得盆滿缽滿,干不好,隨時有可能倒閉,因蘋果產品出貨量太大,任何供應商在前期想要接下蘋果的單,必須要押上全部家底,有的甚至要借高利貸興建廠房,這也就意味著,如果跟不上蘋果的節奏,死的會非常慘,除了聯建之外,GATA也如此。

          中國社會環境和政策導向也搶走了很多本該流入制造業的錢。過去10年,領導們突然開竅了,他們竟然能發現品牌溢價、高薪技術能賺到更多的錢,于是在改革的紅旗下,東南沿海城市開始驅趕制造業,不僅之前的稅收、土地優惠政策漸行漸遠,還不斷提高最低工資標準,使得中國制造的核心競爭力蕩然無從,富士康從深圳陸續遷往鄭州和昆山,就是這種驅趕最鮮明的寫照,巨頭企業自然有實力堅持到內陸,東山再起,但很多中小企業在遷徙之中就餓死了,有的干脆就地解散。如果說政策是中小制造業的天災,那么,房地產則更像是中國制造的一場人禍,最著名的溫州炒房團,有很大一部分就是來源于制造業主,他們對比制造業和房地產業的利潤之后,前者只有2%左右,后者則常常高大39%,開始把大量的資本投入房地產業,變成了鬼屋、無人居住,也套牢了本該用于升級設備、培養人才的資本。現在這個資本又轉移到了股市,承受著一輪又一輪的割韭菜。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關鍵詞: 中國制造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遵义县| 山东| 龙胜| 上栗县| 三亚市| 大城县| 星子县| 柳州市| 夏邑县| 古田县| 林口县| 镇沅| 佛坪县| 鲁山县| 通渭县| 天等县| 兰溪市| 博湖县| 嵊州市| 襄垣县| 阳西县| 武邑县| 赤壁市| 财经| 武宣县| 剑川县| 文化| 东莞市| 昌宁县| 景宁| 宁蒗| 突泉县| 丰台区| 博湖县| 竹北市| 古蔺县| 临高县| 湖州市| 综艺| 乐山市| 漠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