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智能硬件時代 ARM生態讓構架多元化
當產業中使用“ARM構架”這個詞的時候,ARM的角色是固定的——提供處理器IP,解決產品化過程中的技術問題。但“ARM生態”這個詞帶來的變化是,ARM的角色更多樣化了。在不同的ARM生態系統企業中,ARM公司可能是指南,可能是供應商,也可能只是案例——這是ARM所希望看到的。
ARM的開放與ARM生態的開放
ARM本身開放的特點與移動互聯網的高速發展成就了ARM生態。而ARM生態要走向開放則是另一個維度的命題。
ARM的商業模式決定了本身的開放屬性。吳昂雄認為ARM具備“開源精神”,但開源也是要收服務費的,這和ARM的版稅類似。從商業上來說,開放給ARM帶來更高的回報。
但在扮演更多角色,投入更多成本,客戶服務難度變大(計算需求碎片化)的變化之下,ARM生態所嘗試的開放,更有探索的意味。
ARM于2015年在中國成立了“ARM生態加速器”(即安創空間)。這在ARM的全球業務中是唯一一個。而ARM生態的開放,可能藉由這個“加速器”而產生許多可能。
吳昂雄強調了多次“ARM生態加速器”與傳統意義上的加速器的區別:雖然冠名為ARM,但ARM在其中扮演的并不是一個管家的角色。吳昂雄希望更多的創新服務資源能夠有通道接入到ARM生態之中。
“我們認為在智能設備這邊國內的實驗的腳步會比較快。”吳昂雄基于這一判斷,把ARM在自己生態中提供的各種技術服務落地到生態加速器中,重點幫助加速器中的企業完成從原型到產品化的技術選型和相關的周邊技術服務——在這過程中,ARM是以一個“開發者”的身份和創新者進行技術協同。
ARM生態加速器引入的第一個項目是余凱的地平線機器人。事實上,目前ARM就在和地平線一起開發一些人工智能方面的技術構架,并希望能應用到更多的技術產品中。
而相對于傳統的加速器在商業模式、供應鏈或者投融資方面給創新者提供的幫助相比,ARM生態加速器過于“硬核”。而這也恰恰是ARM的初衷,讓更多的技術創新者更低成本地進入ARM生態體系,與ARM一起推動底層計算技術的進步。而在商業服務上,ARM是歡迎市場資源和服務接入的。
“我們(ARM生態加速器)支持所有幾百家的ARM生態企業,ARM不控制這些企業,也不限制他們必須用ARM的某個產品。我們希望跟所有前端的合作,對孵化器內的企業來說我們可以加速各種技術的引進,包括ARM的,包括其他家的,也包括產品化和營銷方面的技術。”
吳昂雄認為“ARM生態加速器”像一個第三方的設計服務公司,但更注重于在技術層面解決問題,而把商業的問題交給更專業的機構。
“和以往相比,ARM要做的事情越來越多了,但總體客戶群和商業模式不會有大的變化。智能硬件時代需要更高、更分散的計算力,ARM在這方面是有優勢的。ARM一直都很積極,保持足夠的投入度和開放競爭的狀態。這算是一些變化,其實本質也沒有變化。”
——“誰來顛覆ARM”這個問題,本質上問的也是“ARM如何應對智能硬件時代”,吳昂雄最后是這樣總結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