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忌用“政績工程”思維發展集成電路產業
集成電路產業上升為國家戰略,這是整個半導體產業的幸事。“十三五”時期將是我國集成電路產業趕超國外的關鍵五年,從發展戰略方向看,我們應該聚焦在兩個方面:一是要有持續性投入,二是要統籌好各地發展。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84361.htm對集成電路投入的力度要保持持續性,這是用沉重的代價換來的經驗。
比如,當年的成都成芯由于沒有持續性投資,最終落得*賣給德州儀器的命運,從國有性質變成了純外資企業。所以,“十三五”期間國家在重大專項和重點科技計劃上還應該進一步加大力度。千萬不要以為有1000多億元的產業基金投下去,就萬事大吉。集成電路是一個技術進步和產業發展極為迅速的行業,投資沒有持續性是集成電路發展中的大忌。投資特別是技術研發資金的投入必須有持續性,才能跟得上國際的步伐。
在加大對集成電路產業持續投資的同時,國家更要有整體布局,地方政府不能各唱各調。同樣有著前車之鑒的慘痛教訓。我們發展集成電路產業一直持開放的心態,希望更多技術先進、高質量的半導體項目落戶中國,同時,我們也不能來者不拒,不管項目是否適合本地產業環境,而一味地為了招商引資而引進集成電路項目。
實際上,少數境外集成電路企業在中國投資時確實存在一些問題。
一是“畫大餅”,把要投資的消息放出去,規模上能說全球第一就不說全球第二,甚至說利用產業鏈帶動幾百家企業落戶,做產業集群。
二是“撒大網”,“魚餌”放出去后,與好幾個城市進行考察交流談判,搜集每個地方在現金補貼、土地、稅收等多方面的優惠。
三是“釣大魚”,把多個地方開出的優惠政策中每個環節最好的政策集中在一起,組成一個“最優條件”,拿去和各地分別談;
四是鎖定“冤大頭”,經過精心談判和“威逼利誘”后,就有“冤大頭”上鉤了。
當下各地都在積極上馬集成電路產業,已經成為促進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主要推動力。各地發展集成電路產業的熱情應該鼓勵,但更需要加以規范,尤其要限制一些地方以“政績工程”的思維模式引進項目,不計成本地招商引資。否則有可能導致無序競爭,重蹈前幾年LED、太陽能等行業盲目投資、低水平重復建設的覆轍,尤其在發展集成電路制造業上更要謹慎。
此外,雖然目前我國發展集成電路產業的形勢一片大好,但是“我泱泱大國,要讓四方來拜”的想法要不得,避免“低水平重復建設”不等于來合作建廠就必須上馬最先進的生產線。實際上,之前讓很多人“看不慣”的包括臺灣聯電在廈門的項目和臺灣力晶在合肥的項目,原因也基本就是“你出的錢不多”、“你的技術不是頂級的”、“你自己本身過得也不怎么樣”,等等。就目前來看,前者由于進展較快,業內對其印象已經得到改觀。追求“最好”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合適的才是最好的,項目建起來更要活下去。
集成電路是一個高度國際化的產業,我們在發展集成電路產業時必須走開放、合作、聯盟的路徑。國際化是中國企業的長遠發展方向,企業需要在自主創新與國際合作中,找到一種共贏的模式,擺脫過去單純的兼并或“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發展思路;海外企業來華發展,也需要尋找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合作模式。說白了,不管什么合作模式,能共贏的,就是好模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