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彩電業到底有多慘 瘦死的駱駝比馬還小
最近兩三年的退出和改革,以彩電為代表的日本黑色家電產業和以空調、空氣凈化器為代表的日本白色家電產業,不管是內比,還是外比,規模差距都在急速擴大化,駱駝也有比馬小的時候了。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84157.htm根據該國電子信息技術產業協會(JEITA)的統計,10月份,包括彩電、相機在內的視頻類黑電產品,日本國內出貨總額微增2%至496億日元,當月整個日本黑色家電(該國稱民用消費電子產業)的總出貨額為1051億日元,按年增長7.6%。
9月份,視頻類黑電產品出貨額下跌18.7%至505億日元,平板電視出貨量下跌31.4%;整個黑色家電下跌10.4%至1067億日元。8月份的數據分別是482億日元和898億日元;7月份的數據分別是501億日元和1062億日元;1-6月份的數據是按年跌9.4%至2954億日元,按年跌11.4%至5984億日元。
綜合看,2015年1-10月份的時間里,日本彩電、相機所在的視頻類家電產品的出貨額僅4938億日元,而整個黑色家電產業的出貨額僅10062億日元。
這么看的話,可能不明顯。我們來看看日本白色家電產業就知道現在日本彩電業的市況多慘了。僅2015年4-10月份,日本白色家電的國內出貨額達11098億日元。白電7個月的數據就遠遠超過了黑電10個月的數據。
據家電網了解,日本白色家電產業規模首次超越黑色家電產業是在2012年底。當時日本國內黑色家電的總出貨額是1.6054萬億日元,在2012年之前,這個數據一直都是2萬億日元以上,越往回數,數值越高。
白電超越黑電,迄今不過三年時間,且當年的白電并不是短期完成的,而是花費了13年的時間。
一方面,這顯示出日本黑色家電產業的根基很扎實,日本電子立國,統治全球消費電子產業多年,確實不是蓋的,白色家電花了13年時間,還是在日本黑電產業逐漸沒落的時候,才趁機給超了。
另一方面,我們也比較驚訝的是,日本黑色家電產業雄霸世界多年,短短三、五年時間就淪落到現在這個地步,2015年10個月的總額還不到3年前一年總額的零頭,這也印證了來自中韓家電企業的外部競爭擠壓是多么慘烈和嚴峻。
更關鍵的是,在這場轟轟烈烈的彩電、黑色家電全球產業大變局中,有的家電日企轉型初顯成效,有的家電日企還在泥潭中掙扎,截然不同的企業經營走向是中國家電企業當下轉型和未來謀變的重要經驗和范例。
在彩電產品領域,近期一個最好的案例。就是日本彩電品牌松下跟隨韓國LG電子和中國創維集團,要在2016年規模上市銷售OLED有機電視。雖然都是LGD的面板,但是松下搭載的是自己的圖像處理技術,不是LG的,也不是創維的。
其實電視機面板這東西作為上游產業鏈,大體上是共通的。三星的面板可以自己用,也可以賣給TCL、創維、索尼、海信。我們看到的電視機或許牌子各種各樣,但是很多電視機用的其實是同一家企業的面板。有些互聯網電視廠商的彩電產品,甚至直接就是創維、海信代工的,但是為了博取新用戶關注,必須要造個話題,打造所謂生態圈,要顛覆傳統彩電行業。
有一家彩電企業高管曾說,別看終端打得厲害,有的企業彩電是這個型號,有的是那個型號,各說各的好,但其實背后用的可能都是上游廠商同一塊面板上切割下來的,只是后續整機廠商自己的背光技術、音像技術等不一樣,有時候甚至一臺液晶電視成品,我們自己都不知道面板是哪家的。
據家電網了解,現在的上游面板廠商和彩電終端制造商的模式是不同的。華星光電雖然是TCL集團的,但是面板照樣賣給三星、長虹、創維、海信這些企業。三星曾在美國CES展出110英寸超高清電視機,面板就是中國京東方研發和生產的。
所以中國和韓國面板產業的發展,也是間接打破日本面板產業壟斷的一個關鍵,進而把日本彩電產業的垂直經營體系擊得粉碎。日本人過去是終身雇傭制,大到產品銷售,小到零部件,都是自己來生產,自己來組裝,所以早年的日本進口家電質量很好,質量把控比較嚴。
垂直經營的弊端就是沒辦法應對中韓彩電企業的價格競爭,因為各項成本都很高,加上特殊的終身雇傭制。我們看到,大部分日企的方式都是直接拋掉家電業務,直接退出不干,因為改革也是需要成本的。索尼、東芝這些企業也嘗試保留家電業務,削減成本,裁員,各種措施,但是都沒有明顯的效果。
日本彩電產業的凋零現狀,一部分原因是外部的競爭,然而核心的原因還是企業自身對市場的判斷,松下、日立這類是直接不看好家電類的消費級業務,轉型B2B企業級業務,慢慢走上穩定的收益道路;而索尼、夏普、東芝這類是遲遲不愿拋掉家電包袱,認為市場還有空間,意圖東山再起,索尼手機2年前的目標還要超蘋果、三星。由于財務負擔大,對新增長的業務開拓力度也不夠,形成不良循環,走入怪圈甚至死胡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