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務正業"的谷歌借傳感技術做了些什么
可穿戴設備、智能家居、虛擬現實等智能硬件產品在眾多科技巨頭和創新企業的推動下,正加速走進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中。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82892.htm在“互聯網+”的浪潮下,萬物互聯使得各種原本不相關的事物連在一起,由可穿戴設備引領的智能硬件浪潮或將成就新一輪的技術革命。當前整個智能硬件行業發展正處于一個關鍵階段,各路玩家都在產業鏈所屬的細分領域跑馬圈地,爭奪有利位置。
“不務正業”的谷歌
以搜索引擎起家的谷歌,盡管上市多年且聲名在外,但總讓人覺得它是一家不務正業、不事經營的“慈善”公司。無人駕駛汽車、無人機快遞、生命科學、太空探索計劃等,每一項實驗計劃聽起來都足夠炫酷,但卻很難讓人把它與本質上是家互聯網公司的事實掛上鉤。為了發展這些項目,谷歌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2014年的研發投入高達80億美元,占營收的13.3%。
面對投入與產出不成比例的質疑,為了繼續“不務正業”,谷歌干脆成立了一家新的母公司Alphabet,取代其在納斯達克上市。在解釋為何成立新的母公司時,谷歌首席執行官拉里·佩奇(Larry Page)表示,讓其他人來運營這家搜索公司能“解放我的時間,讓我繼續追逐我們的夢想”。
早在2014年,佩奇就把公司的產品運營全權交給谷歌“三號人物”桑達爾·皮猜(Sundar Pichai),由后者負責除了You Tube之外的搜索、安卓(Android)、Chrome、地圖等幾乎所有核心業務,而佩奇則專注于新產品部門,如新能源、智能家居、X實驗室等非互聯網的業務。如今在新的架構之下,無人駕駛汽車、谷歌氣球、生命科學、醫療保健、智能家居等這些看起來與核心主業關系不大又存在高風險的業務紛紛脫離谷歌。如此一來,佩奇既可以減少這些需要長期投資且短期盈利無望的業務對上市公司帶來的不利影響,又可以專注新業務的發展。從另一個角度來解讀,這一舉措也被視為谷歌大力發展智能硬件的信號,因為被分離出來的業務大部分都歸屬于智能硬件產業。
事實上,谷歌的“不務正業”由來已久,早在2005年便著手設立無人駕駛汽車的研發項目,并于2011年底悄然創辦谷歌汽車公司,希望借此加速無人駕駛汽車的開發工作。在2015年1月的北美國際車展上,谷歌宣布正與通用汽車、福特、豐田、戴姆勒和大眾展開談判,尋求合作伙伴。對無人駕駛汽車野心勃勃的谷歌曾計劃在2017年到2020年間,將該汽車商業化推廣。
2011年,谷歌又投入到谷歌氣球(Project Loon)的開發,旨在建立一個覆蓋整個地球的懸浮氣球層,從而向地面提供不間斷的無線網絡。這個曾被很多專業人士視為不切實際的項目,如今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就在今年7月,谷歌與斯里蘭卡簽署協議,將通過谷歌氣球為斯里蘭卡全國提供上網服務,這也是谷歌氣球實現商業化的首次嘗試。
谷歌眼鏡引發浪潮
不管是無人駕駛汽車,還是谷歌氣球,由于這些項目投資的資金量大、周期性長、技術門檻高,大規模商業化遙遙無期,所以市場對谷歌的做法更多的只是給予掌聲和尊重,并無跟進者。然而,隨著谷歌眼鏡的問世,相對成熟的技術加上更快實現的商業價值,由可穿戴設備引領的智能硬件浪潮從而席卷全球。
2012年4月,谷歌正式宣布開發增強現實眼鏡項目,并首次向公眾展示谷歌眼鏡原型產品。由于將多樣化的智能體驗,如導航、通話、聲控拍照、收發郵件等集于一身,谷歌眼鏡讓科技界為之沸騰,并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2012年度創新產品,而實際上這款眼鏡直至2014年4月才正式開放對個人用戶提供訂購。
自谷歌眼鏡概念設計推出以來,由可穿戴設備引領的智能硬件浪潮迅速席卷至互聯網乃至傳統制造行業,大批創新企業追隨谷歌步伐,紛紛加入開發智能硬件的行列。普華永道的一份研報顯示,2014年三星在研發的投入高達134億美元,僅次于汽車制造商大眾的135億美元,在全球企業中排名第二。研發投入106億美元的英特爾,研發占收入比例更是高達20.1%(表1)。這些發展已相對成熟的巨頭不惜重金投入到創新研究和技術開發,其中有相當部分便投向了智能硬件的相關領域。
此外,這些科技巨頭還通過廣撒網的方式大舉收購創新企業,加快自身在行業的發展步伐。2014年,Facebook在高價收購移動聊天軟件Whats app后不久,以20億美元的代價獲得虛擬現實頭戴設備商Oculus。如果說收購Whats app鞏固了Facebook在社交領域的地位,那么收購Oculus則可能為Facebook打開了另一扇窗。蘋果近年來收購的標的包括指紋識別技術的Authen Tec、人臉識別Polar Rose、語音搜索Siri及30億美元收購的音樂服務商Beats等。2015年4月,蘋果以2000萬美元收購以色列一家攝像頭公司LinX,到6月又收購增強現實領域的Metaio,在智能硬件領域的實力進一步加強。而被譽為行業風向標的舉動,則是谷歌于2014年1月32億美元購得Nest,從而加速其在智能硬件的商業化。
經過3年時間發酵,軟硬件設計、市場營銷、投融資環境等行業資源輪番碰撞之后,技術的成熟加速推動智能硬件從實驗室走向生活,產品也從最初的可穿戴設備延伸至智能電視、智能家居、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智能汽車、醫療健康、智能玩具和機器人等領域。在在這其中,當前最受市場和資本關注的,無疑是可穿戴設備、智能家居和虛擬現實。
可穿戴設備多方混戰
眼下,可穿戴設備是智能硬件中最受矚目的領域。除了已具有一定市場影響力的手環、手表和眼鏡,可穿戴設備還拓展至服裝、耳機、襪子等,同時它還具備了跨界進入智能家居、健康醫療等領域的可能,因此成為眾多企業的必爭之地。由于可穿戴設備是針對個人的產品,市場調研公司Juniper Research的數據顯示,2014年全球可穿戴設備市場規模已逾15億美元,預計到2018年將大幅增長至190億美元。
在巨頭壓力下成長起來的Fitbit成立于2007年,其推出的手環可以為用戶定制健身計劃,被美國知名科技博客Business Insider譽為“2014年度最具創新力的十大設備”之一。截至2015年一季度,Fitbit上市以來累計已賣出2080多萬部設備,并于2015年6月于紐交所上市,成為全球首家上市的可穿戴設備公司。
唯一可與Fitbit手環匹敵的熱門產品,大概只有2015年3月推出的Apple Watch了。它支持電話、語音回復短信、連接汽車、地圖導航、播放音樂、測量心跳、計步等數十種功能,是一款全方位的健康和運動追蹤設備。在Apple Watch之前,Fitbit是全球最大的可穿戴設備公司,不過如今它的地位正在受到Apple Watch的不斷沖擊。
IDC最新一期全球市場可穿戴跟蹤報告顯示,2015年二季度全球可穿戴設備的出貨量達到1880萬臺,同比增長223.2%,其中Fitbit智能腕帶以440萬臺的出貨量位居市場第一,Apple Watch則以360萬臺的成績次之,小米、佳明(Garmin)和三星的可穿戴設備出貨量分列三至五位。盡管Apple Watch的價格是其他可穿戴設備平均價格的3倍以上,但打著蘋果的金字招牌,它的出現仍然推動了可穿戴設備銷售的進一步火熱。
相較Apple Watch,谷歌眼鏡儼然是一款不太成功的產品,不過在年初暫停該項目的谷歌近期又悄悄重啟了對它的后續研發,并繼續發力智能硬件市場。谷歌于2015年6月由其生命科學部門推出了一款可用于臨床試驗和藥物測試的健康手環。谷歌手環可以測量脈搏、心跳以及皮膚溫度,幫助研究人員和醫生掌握病人的體征數據。不過市場對其前景似乎并不看好,有傳聞顯示,谷歌將對另一手環界的知名品牌Jawbone進行戰略投資。
傳聞被谷歌看上的Jawbone早期專注于音響并小有名氣,此后轉戰可穿戴領域,推出了活動跟蹤器Jawbone UP系列手環并大受歡迎。2015年第一季度,Jawbone手環以50萬的出貨量排名行業第五。
Jawbone在2011年時估值已高達15億美元,彼時為了滿足市場不斷增長的訂單量,Jawbone進行了一輪1億美元的債務融資。由于市場持續火爆,其于今年初又完成一筆3億美元的融資,投資方是貝萊德集團(Black Rock),完成融資后的Jawbone估值已達30億美元。
2015年Jawbone又發布了多款新的Up健身帶,并且與智能家居Nest“聯姻”實現智能化的室溫控制。據悉,Jawbone手環可以與Nest進行通訊,讓后者可以根據用戶的睡眠狀態來智能化地調整室溫。看起來Jawbone似乎一點都不差錢,收購一事,八成是谷歌有意,Jawbone無心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