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規模增長向品牌效益轉變 我國本土手機產業迎來轉折點
來自工信部的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國手機出口總值超過809億美元,同比增長13.5%,預計全年我國手機出貨量將占全球手機總出貨量的三分之一,繼續保持高歌猛進的發展勢頭。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82227.htm在1日于廣東惠州開幕的中國手機產業創新大會暨第四屆中國物聯網·云計算技術應用博覽會上,工業和信息化部黨組成員莫瑋說,得益于軟硬件技術的持續創新、移動通信網絡的加速部署和自主手機創新體系的不斷完善,我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機生產國和消費市場。
“在這一過程,我國智能手機產業自主品牌的份額和影響力持續提升,相關領域的創新發展不僅產生了巨大的輻射帶動效應,打造出重要的經濟增長極,也對落實‘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等具有重要引擎作用。”他說。
據介紹,2014年,廣東省手機產量達9.2億部,產值達7000億元,占到全省工業總產值的6%。2014年,惠州全市手機產量達2.63億部,約占全球產量的八分之一。完備的產業鏈條是我國本土手機產業崛起的重要支柱之一,智能手機制造工藝和自主設計能力大幅提升,也是本土產業崛起的重要推動力。
值得注意的是,芯片解決方案作為智能終端的引擎,曾經是中國廠商難以逾越的障礙,但從本屆云博會和手機創新大會的信息看,這一障礙正在被沖破。中國TD產業聯盟秘書長楊驊說,隨著越來越多的優質手機使用國產芯片,加上本土企業在核心技術和專利上不斷攻克難題,國產芯片廠商的崛起速度令人吃驚。
在看到火熱市場景象的同時,部分專家和業內人士也在敲響市場警鐘。莫瑋說,積極的市場態勢既顯示我國智能手機產業取得了長足發展,也必須看到近一段時期智能手機產業正從規模擴張向品牌效益轉型,未來市場競爭將更加激烈,包括技術、產品、服務等在內的綜合創新將成為競爭力的核心。
出席大會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說,總的看來盡管成長迅速,但我國本土企業的實力還不夠強,總體市值僅相當于美國同行的三分之一,類似華為這樣的創新企業還是鳳毛麟角。在一些關系產業安全和國家安全的重要環節上,我國企業還缺乏自主權。
從規模增長向品牌效益轉變,我國手機產業正在行動。莫瑋說,工信部將持續落實“中國制造2025”等戰略,推動物聯網和云計算等新一代移動通信技術和手機產業融合發展,同時加快4G網絡的部署和發展5G技術,積極支持新型智能硬件發展。
目前,惠州正在積極規劃從全球手機生產基地向“世界手機之都”轉變,不僅手機產量要進一步提升到全球的六分之一,還要進一步提升中高端智能手機在產量結構中的占比。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