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外國同行震驚 中國殲20上的3D打印!
古人云: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航空航天作為各方面頂尖技術的集大成者,需要各個行業的全面、均衡發展作為基礎。材料作為構成各個部件的基礎,自然是“基礎中的基礎”,在航空航天產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以至于有了“一代材料,一代航空”的說法。今天,復合材料和鈦合金材料的廣泛應用,標志著人類航空技術的一次飛躍,實際上,人類的航空發展史也是航空材料的發展史,但復合材料和鈦合金零件生產卻非常麻煩。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81309.htm據悉,傳統的鈦合金零件制造主要依靠鑄造和鍛造,其中鑄造零件易于大尺寸制造,但重量較大且無法加工成精細的形狀。鍛造切削雖然精度較好,美國F-22戰機主要承力部件便是大型鑄造鈦合金框。但是零件制造浪費嚴重,原料95%都會被作為廢料切掉,而且鍛造鈦合金的尺寸受到嚴格限制。中國的激光3D打印技術徹底解決了這一難題。

我國首次展示的某型戰斗機超大尺寸鈦合金件
據外國媒體稱,目前,中國殲-15、殲-31和殲-20戰斗機都使用了激光3D打印技術,而殲-31戰機至少有4個激光成型“眼鏡式”鈦合金主承力構件加強框。目前,我國已經具備了使用激光成形超過12平方米的復雜鈦合金構件的技術和能力,并已經成功投入了多個國產航空科研項目的原型機和批產型號的制造中,比如C-919客機的大型機頭整體件和機鼻前段,也都是中國通過激光3D打印生產的,中國成為目前世界上唯一掌握激光成形鈦合金大型主承力構件制造,并且成功批量裝機的國家。

F35內部結構圖
有趣的是,美國是世界上最早開展激光3D打印生產鋁合金和鈦合金材料的國家,但美國在上世紀90年代,試驗了一個F/A-18C戰斗機激光3D打印零件之后,就在這項技術上始終沒法獲得比較大的技術突破,據資料顯示,這架F/A-18C戰斗機的零件出現了明顯的裂縫,顯示其結構強度遠遠達不到飛行要求,而解決強度和靜力疲勞問題這個難題,卻被中國軍工人率先攻克。
誠然,在技術上,中國還有很多地方落后于美國,但是中國人只要腳踏實地,刻苦攻關,就沒有我們這個民族解決不了的難題,在技術上,沒有誰會永遠領先,也沒有誰會永遠落后,強者必須自強。
中國戰機技術突飛猛進:四代機用上3D打印構件
軍民融合,共圓中國夢。7月16日上午,國防科技工業軍民融合發展成果展在北京隆重開幕,近千項具有代表性的軍轉民重大成果和產品集中亮相。此次展覽是國防科技工業領域首次舉辦軍民融合主題展覽,也是全部軍工集團公司首次以集團整體形象對外展示。
在展會現場,多家大型參展商都帶來了最新的軍用和民用產品成果,其中不少展品是首次亮相。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展臺處,記者就看到了一具使用大型金屬構件激光增材制造技術所生產的大型部件。據現場工作人員介紹,這具大型部件是航空飛行器所使用的機體部件之一。在宣傳展板上,記者也留意到,北航激光增材已制造近50件大型關鍵鈦合金、超高強度鋼構件,通過大型運輸機、大型客機、艦載機、新型火箭等裝備的靜強度、動強度、疲勞壽命、沖擊、震動等全尺寸零件試驗考核。

“大型金屬構件激光增材制造技術”生產的飛機機身整體加強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