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G、3G到4G 聯通的決策為何始終糾結
在運營商大佬中收獲最多好評的王曉初,在8月執掌聯通后的第一個大招,符合“粉絲們”的猜測:做大做強基礎網。但沒有料到的是,王曉初直接提出停止3G擴容投資、全力投入4G,強化公眾對聯通4G感知。隨后,聯通集團正式發布了這一戰略。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80950.htm今年2月至今,聯通累計流失用戶1.1億多,而電信移動都在保持正向增長,移動4G用戶更達2.26億戶,與聯通移動用戶2.87億戶相差不多,聯通在3G上積累的制式優勢,已蕩然無存。
所以說,王曉初的這個決策,是市場與競爭發展的必然,也是與其性格相符的果斷。
然而不能據此批判前任決策失誤。如果回到2012年底,三大運營商開始做4G決策的那個時刻,王曉初也很難就做出放棄3G的決定,那時影響決策的因素,并不像現在如此危機分明。
2012年底,按照慣例,聯通在發牌前一年成立4G辦公室,進行決策準備,包括網絡、市場、客服等各個方面。
曾在這個辦公室工作過的、紫金山欣賞的一位段子手呂斯基回憶說,幾乎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各種意見和聲音中搖擺不定。

聯通當時拿了一手3G好牌,(但是沒想到對手移動玩命、電信需求強烈,4G進程比預想的快很多。)加上拿到了高頻TDD牌照,根據測算基本4個TDD基站效能才相當于1個FDD,當時在固網、3G的投資還很大,加上對移動TDL掉以輕心,所以內部很多聲音認為3G還是可以打。
但此時市場部門發現,美國市場已經有了血淋淋的先例,AT&T舍不得WCDMA,試圖以3G+對抗舍CDMA上4G的VERIZON,結果慘烈,AT&T只好又重新追趕。
但是聯通決心還是賭一把,理想戰勝了現實,這其中起了關鍵因素的是來自網建部門的建議。自古就懷著一張好網情懷的網建部門,投入了大量心血要打造一張質量過硬的3G網。他們打了包票,說4G肯定沒有那么快,網絡優勢起碼能撐一年多,HSDPA加載波聚合等能抗住4G,所以終端等也沒有去做。
呂斯基回憶說,從4G決策起,聯通就沒正式考慮過TDD,最后只是象征性的建設了1萬多個基站,并判斷FDD牌照是三年后發,繼續在3G路上拔足狂奔。
歷史的奇妙之處在于,這段糾結的歷程,和聯通從2G到3G是一樣樣的。
2008年3G牌照發放前,3G辦公室陷入了:是完全放棄2G,全力做3G,還是一起搞的糾結中。不知道是悲傷還是喜,段子手呂斯基同樣也經歷了這個過程。
呂斯基回憶說,3G上馬后,流量效應還很不明顯,多數地方還要靠2G業務完成指標,這個狀況一直持續到2011年,很多地方還在做2G擴容。
因此,要聯通放棄已經有上千億投資的2G資產,全面轉為一個全新的、還沒有完全看清發展方向的網絡,這對決策者來說,尤其是在國企,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而整體來看,聯通在3G上的策略也有些失誤,把3G業務在中高端市場封閉的太久,卻沒有完全替換掉用戶手中移動的號碼。同時也失去了把大量2G用戶轉化為3G的最佳時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