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空前危機” 3D打印將如何逆襲?
在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姚景源看來,中國制造的問題在于大而不強?!拔覀兊臋C床占到世界的產量38%,但是我們高檔的數控機床基本得靠進口。我們鋼鐵產量世界第一,但是港口碼頭上高噸位起重機的鋼絲繩得進口。我們的鋁產量是世界第一,但是飛機上用的鋁我們得進口。我們給每人每年平均做3套半衣服,但是這么大的出口服裝基本上都是貼牌。 ”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80150.htm姚景源舉例說,蘋果手機相當一部分是在中國生產,“而我們每生產一部蘋果手機,其中49%的利潤被美國拿走了。日本拿走了30%多,韓國還拿走了百分之十幾,剩下我們中國拿3.63%。 ”
日前,工信部官網刊發題為“制造強國戰略揭開新篇章”的文章,作為2014年工業和信息化領域重點工作述評之一。文章提出:我國制造業面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前后夾擊”的雙重挑戰,中國要在新的格局中勝出,唯有加快實現制造業由大變強。
“前后夾擊”可謂當前中國制造的精準判斷。一方面,一些東南亞國家正在中低端制造業上發力,憑借比中國更加廉價的勞動力,吸引了原本在華的外資企業轉移產能,甚至有些中國本土企業也順勢在東南亞建廠;另一方面,由于中國商業成本的快速增加,原本在華生產的外資高端制造業回流發達國家,這些國家還掌控大比例的高端制造業的技術和產能。
中國制造的升級之道
實際上,中國制造產業發展了這么多年,大部分仍然停留在產業鏈的最低端,利潤微薄不說,產品技術還跟不上市場發展。國內外有很多的現象表明,制造業企業不肯花資本去轉型升級,就得面對倒閉的惡夢。
在國內和國際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下,中國制造的下行壓力確實不小。專家指出,雖然傳統制造業的比較優勢有所衰減,但不必妄自菲薄,通過轉方式、調結構、促改革,我國正在形成新的競爭優勢。制造業企業只要全面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堅定不移地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只要為制造業發展開辟更廣闊的市場空間,就能在未來搶占先機。
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姚景源認為,在新常態的經濟態勢下,創新才是經濟結構改革的動力。
他表示,“過去我們在國際化的分工中,基本上處在國際產業鏈的末端,缺少自主知識產權,貼牌生產,賺微薄的辛苦費?,F在我們要通過國際化不斷提升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
姚景源認為,低成本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中國制造業想要在全球市場上拿到話語權,就要勇于轉型升級,推動中國制造業結構調整,提高創新能力,從過去更多地依賴傳統優勢轉變為新的優勢,技術優勢、科技優勢、高素質勞動力優勢,以及整個社會的綜合配套優勢,“只有在這些方面下工夫,才能在國際大品牌中看到更多的中國品牌。 ”姚景源說。
實際上,中國制造提升的空間還是相當大的。財經作家吳曉波(微博)最近到日本開年會歸來寫了篇《去日本買只馬桶蓋》的文章風靡網絡,他提到中國的中產階層到日本去買電飯煲、吹風機、馬桶蓋、保溫杯、陶瓷菜刀等商品。這些聽起來在“工業1.0”時代就已存在的商品為何能大賣特賣?因為它們更貼心、更好用:電飯煲能煮出粒粒晶瑩的米飯,吹風機能讓頭發干爽且柔滑,甚至馬桶蓋都能讓人如沐春風。
吳曉波的文章并不是為了宣傳電飯煲、馬桶蓋的,他更關注的是中國制造業該怎樣面對轉型困境。在他看來,“中國制造”所推行的、用“市場換技術”的后發戰略已經失效了,只有力求技術上的創新,才能抓住中國制造的最后一公里。
吳曉波在自己的文章中解析了中國制造業者目前所面臨的痛苦:是成本優勢的喪失;渠道優勢的瓦解;“不變等死,變則找死”的轉型恐懼。
在吳曉波看來,從電飯煲到馬桶蓋,都歸屬于所謂的傳統產業,但它們是否“日薄西山”、無利可圖,完全取決于技術和理念的創新。在這個意義上,世上本無夕陽的產業,而只有夕陽的企業和夕陽的人。無論是國內市場還是國際市場,不過是靠著成本優勢。陷入困境的制造業者,必須力求技術上的銳意創新,由量的擴展到質的突圍,抓住中國制造的最后一公里。讓理性消費的中堅力量——中產階級能夠不再越洋去買馬桶蓋,這才是“中國制造”的明天。
李光斗也指出,中國制造升級要走品牌化發展路線。他認為,在現代,尤其是伴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人們的消費理念已經發生了變化,“簡單粗暴”的產品已經不能適應市場發展需要,制造企業要想發展下去,就要走品牌化路線,將產品做到極致。如何做到極致?只有提升全要素生產效率,應用當下先進的制造新技術,諸如3D打印和機器人等,結合互聯網信息化技術,來從成本上進一步削減,同時將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提升到新的臺階。
全要素生產效率包含技術進步、資源配置、技術效率以及體制和管理創新等方面內容,要求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既要注重量,還要注重質。提升全要素生產效率,也就是對制造業進行產業升級、讓制造業進行品牌化的過程。中國制造要想化解目前的危機,唯有提升全要素生產效率,而未來的中國制造,其內涵應更多體現的將是品牌和創新,從根本上提升產品質量,創造屬于自己的品牌,同時加大先進制造方法的使用,不跟隨時代的制造只能慢慢被淘汰。若還是一味的模仿和山寨,那么,或許中國制造的末路也不遠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