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消費電子 > 業界動態 > 電腦愈來愈聰明 運算在未來生活無所不在

        電腦愈來愈聰明 運算在未來生活無所不在

        作者: 時間:2015-07-28 來源:Digitimes 收藏
        編者按:人類希望如何創造資訊、如何與其他人或機器互動,以及如何讓科技發揮更多功能,都會促成未來電腦的模樣。

          自電腦問世后,一路從最早期的PC發展到單手就能掌握的移動裝置,目前更是受到云端運算與穿戴式裝置推動,已朝融入用戶生活的方向走。對于未來電腦發展,業界與研究機構認為,電腦將更朝替用戶思考的方向演進。至于材料革新方面,除了矽(silicon)以外,石墨烯(graphene)等新興材料也將陸續出現、采用,以便滿足未來即時與大量運算的需求。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77879.htm

          據TechRadar網站報導,(Fujitsu)英國及愛爾蘭區技術長Jon Wrennall指出,現代人對電腦的看法已經模糊,因為電腦其實已被整合在家電、車輛與手表中,距離過去必須坐在椅子上操作鍵盤、盯著熒幕的時代已越來越遠。

          未來的電腦將達到某種程度的智能能力,能夠解讀使用者的需求。調研機構Gartner曾于報告中指出,此發展共有四大階段,包括使用者資料跨裝置同步、持續搜集使用者資料以了解使用者特性、了解使用者需求并主動提供服務,以及發展能從使用者角度思考的智能應用程式(App)。

          Gartner也指出,巨量資料(Big Data)及(IoT)興起后已開始產生龐大數據,因此,目前電腦發展正處于前2階段。等到累積資料讓復雜系統變得越加智能化后,就會帶動后續2階段發展,但其所衍生的隱私、執行品質與信賴都是必須面對的議題。

          另外,近年來號稱可取代矽成為電腦重要基礎的材料已陸續出現。以光子為基礎的電腦已討論了幾十年,英特爾(Intel)曾指出,光可取代電腦的銅線傳輸,大幅提升運算能力,每秒可達到50GB的數據傳輸水準,等于1秒可傳輸1部高畫質電影。

          另一項被視為可實現快速數據傳輸的神奇材料非石墨烯莫屬。不過,由于石墨烯不具能帶隙(band gap)的關系,故石墨烯電晶體無法關閉,成為發展阻礙。雖然英國科學暨科技設施委員會(Science and Technology Facilities Council)已發現可解決此難題的技術,但預料在可預見的未來,矽在這方面仍占主導地位。

          近年來,連線技術也讓現在的電腦與過去大為不同,并將形塑電腦未來模樣。采用60GHz頻寬的IEEE 802.11ah標準,更是發展的關鍵Wi-Fi技術。

          Purple Wi-Fi執行長指出,是未來Wi-Fi可施展身手的地方,因為如智能型眼鏡或手表等穿戴式裝置增加后,除了靠藍牙(Bluetooth)與裝置連結以外,最終也須使用到Wi-Fi。

          在人機互動方面,自從QWERTY鍵盤與滑鼠問世以來,使用者與電腦的互動方式幾乎沒有明顯改變。近年來,觸控技術顯然是一大演進,不過Gartner指出,眼球追蹤技術將是新的人機互動媒介主力。目前市場上推出相關技術包括SMI Vision、Eye Tribe、Seeing Machines、Myo、Deus Ex Aria與Tobii的EyeX。

          東芝(Toshiba)日前也預測,2035年許多科幻小說中提及的人機互動介面都將問世,想法、手勢與表情辨識技術都將相當普遍。

          分析師也指出,未來,利用想法來控制裝置甚至可能取代鍵盤或滑鼠。例如只要心里想著某些文字就可出現相關的網頁,Muse頭帶、NeuroSky MindWave、OpenBCI計劃與Emotiv的EPOC,都是采用其概念的第一代產品。

          dizmo行銷長表示,目前電腦介面設計都圍繞在最早的個人運算時代,無法滿足物聯網與未來介面的需求。未來,不同App將可在多重顯示器上同時搜集來自不同管道的眾多數據。

          另外,隨著運算需求增加,相關儲存需求也會跟著出現,勢必將催生新的儲存系統。

          希捷(Seagate)云端計劃部門主管Joe Fagan指出,隨著容量持續增加以及每GB儲存成本下降,未來固態硬碟(SSD)將足夠個人儲存需求。他也認為,雖然用戶開始在云端儲存檔案,但通常會備份,因此本地儲存并不會消失,而且其儲存成本也較云端便宜。

          至于外界談論的全像儲存(holographic storage)技術,Fagan則認為短期內不會出現,且價格偏高。而可在DNA鏈儲存位元的DNA儲存(DNA storage)技術,則較適合長期性檔案儲存,并不適合即時資料儲存。

          在蘋果(Apple)、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與摩托羅拉移動(Motorola Mobility)陸續推出穿戴式裝置后,市場正在摸索穿戴式電腦面貌。

          Wrennall指出,現在市面上已有聲控裝置、智能眼鏡、具備感測器的衣服、器官列印技術等,甚至透過跨顱直流電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可以強化身體與心智能力,未來科技發展將會更加不同。

          英國Avanade技術長Mark Corley更預測,未來有機電腦(organic computer)或量子電腦(quantum computer)技術都將占有一席之地,不一定以矽材料為基礎,而是有機的,可隨時演化,甚至以細胞機制自行修復與再生。

          換句話說,電腦運算在未來生活中將無所不在,負責運算、儲存、通訊與感測。人類希望如何創造資訊、如何與其他人或機器互動,以及如何讓科技發揮更多功能,都會促成未來電腦的模樣。

        物聯網相關文章:物聯網是什么


        聲控燈相關文章:聲控燈原理


        關鍵詞: 富士通 物聯網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乌鲁木齐市| 禹城市| 汝南县| 绥阳县| 广河县| 调兵山市| 雷山县| 鹿邑县| 民丰县| 新乡县| 板桥市| 舟山市| 抚顺市| 阳新县| 汉川市| 内江市| 荥经县| 瑞丽市| 璧山县| 分宜县| 乐安县| 集贤县| 静乐县| 黔东| 嵩明县| 池州市| 库伦旗| 兴文县| 延寿县| 彭州市| 扶余县| 黔江区| 时尚| 莒南县| 肃北| 康保县| 宜丰县| 桑日县| 安徽省| 镇康县| 武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