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大洗牌:人機共融是實現產業未來的核心
“就當前市場應用來說,機器人目前主要集中應用于‘有錢’的行業——即高成本、大批量的生產領域,如機器人幾乎參與了汽車生產的所有制造過程。”曲道奎說。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76621.htm“未來,工業機器人將走下神壇,成為生產系統中的一個部件,實現人機共融,即連即用。”王天然說。而且,“與人共融”將重新定義機器人與人類之間的關系:由人機協作向人機共事的合作伙伴關系轉變。
除了制造業之外,家政服務與教育機器人、醫療康復與大數據服務機器人、智能交通工具以及水下與地下資源開采、核工業服務、空間探測等物種作業裝備與遙操作機器人都是當前創新創業的熱點領域。“這些行業蘊含著數萬億元的市場。”王天然說。
市場產業短板呼喚核心動力
然而,如果在當前的機器人熱潮中靜觀其發展態勢可以發現,一方面,中國看似“坐穩”全球最大機器人市場;而另一方面,中國每萬名制造業工人機器人保有量僅為30臺,不及全球平均水平62臺的一半。
據了解,近兩年來,中國持續成為全球最大機器人市場,全球工業機器人銷量約22.5萬臺,中國銷售5.6萬臺,增幅54%,約占全球市場份額的25%。然而,其中本土企業銷量僅為1.6萬臺。
“雖然我國有最大的機器人市場,但我國自主生產的機器人僅占銷售額的小部分,而這些產品的核心部件基本依賴國外進口。”中國機電一體化技術應用協會黎曉東說。“這也就是說,我國機器人市場正在為國外機器人產品和核心部件提供極好的商機,如何扭轉這種局面是各界應該思考的問題。”
國際機器人聯合會也對中國機器人產業表示并不樂觀,認為中國存在多個方面的短板。如中國機器人產業缺少技術創新;沒有可以參與國際競爭的骨干企業;國產產品市場占有率低于5%;關鍵部件品質和可靠性落后世界先進水平5~10年。
對此,國內專家也深有同感。“我國機器人產業發展面臨3個核心困境,即核心技術、核心零部件和核心企業。”曲道奎認為,中國要打通智能產業的鏈條,這三個“核心”問題,尤其是核心技術和核心企業的問題必須要解決,否則就不可能有國際性的產業,更談不上國際競爭力。
“可靠性就是生命,不可靠就無市場,我們國家的新形勢、新思維不落后于國外,但最大的毛病就是不重視抓可靠性。”中科院院士吳宏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坦言,“而且,要大力發展產業化,因為沒有產業化就不可能占領市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