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格力:看中國制造企業如何闖世界
透明的企業制度猶如陽光,讓“草根創新”茁壯生長。“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盧錦光、創造吉尼斯世界紀錄的叉車司機曹祥云、從機修工成長為十七大代表的機修班長張樹源……大批一線員工脫穎而出。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75830.htm人才是企業發展的命脈。格力憑借獨特的制度魅力和企業文化,營造了吸引人才、造就人才、留住人才的生態環境。
服務國家戰略——
勇于擔當贏得發展機遇
作為全球最大的空調制造企業,生存發展的目的是什么?對此,格力有著十分清醒的認識。
2012年,霧霾問題引起社會關注。有人對董明珠說,“格力的商機來了,做出有空氣過濾凈化功能的空調,又可以賺大錢。”回憶起這個場景,董明珠連搖頭。“倘若生態環境不能得到保護,短期的市場收益又有什么意義呢?代價太大了,這樣的商機我寧可不要。”董明珠說,空調是耗電大戶,她萌生出一個念頭——造一款“不用電的空調”,減少能源消耗,真正綠色環保。
于是,格力花了兩年時間,開發出了光伏直驅變頻離心機系統,開啟了中央空調零耗能時代。這一系統集成了太陽能光伏發電、中央空調、發電及用電管理系統,能將太陽光所發直流電直接接入中央空調,電能利用率高達99.04%,大大降低了光伏發電的成本。此外,除了供應空調使用,這個系統還可將剩余的電輸送給城市電網,而遇陰天發電不足時,又可從電網“借”電,力求使得清潔的電能得到充分利用。
這項技術攻關成果,為格力帶來了絡繹不絕的訂單。同時,格力也正以自己的實踐,為國人和世界創造更好的宜居環境,提升自身及中國制造的全球影響力。去年,董明珠被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授予“城市可持續發展宣傳大使”證書。
在格力人看來,國家戰略中孕育著企業創新的著力點,也承載著企業的社會責任。企業在捕捉國家戰略帶來的市場商機時,應當自覺地用優質產品為國家戰略服務。
4年前,格力就已開始謀求向智能制造轉型,公司設立了自動化研究院,并對注塑、管路等13個生產板塊進行了自動化改造,不僅提升了生產工藝,還降低了人力成本。2014年,格力人均產值達到180萬元,比2010年翻了一番。
格力新近設立的研究院包括新能源環境技術研究院、健康技術研究院等,越來越多綠色、智能、安全的產品走入千家萬戶。隨著格力手機的問世,格力不僅完善了智能環保家居系統,更把涵蓋多種類別的橫向產品矩陣及貫通上下游的縱向產業鏈條編制成網形成產業集群,不斷勾勒未來智慧生活的美好圖景。
未來制造業的方向在哪里?格力以前瞻的眼光,正在探尋下一代制造業的制高點,希望為“中國制造2025”和“互聯網 ”的國家戰略提供支撐。格力正在世界舞臺上綻放更亮麗的光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