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順應“互聯網+”產業重構 該博弈or合作?
去年7月,阿里發布號稱“中國第一款物聯網操作系統”的MICO智能硬件操作系統,就引發高度關注。此外,華為已投入巨資構建華為運動健康平臺,加強穿戴式生態鏈合作、聯想計劃打造基于聯想智能云平臺的IoT生態系統、美的蘇寧合作布局物聯網智能空調,而國際巨頭——谷歌則發布物聯網操作系統Brillo,重新加入物聯網平臺競爭……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75187.htm對于備受互聯網OTT沖擊的電信運營商來說,物聯網則被視為扭轉管道化危機的突破口。中國移動推出的物聯網專網卡已經應用到金融行業,智能穿戴行業,車聯網行業中。易觀智庫分析師任偉巍分析稱,中國移動最大目的仍是借助物聯網的發展機遇,擺脫傳統管道商的角色。另一邊,深圳聯通則聯合騰訊推出“沃·Q物聯卡”,通過跨界合作提升產品價值。
物聯網尚處于起步階段的,產業鏈各方紛給予在物聯網布局上下“先手棋”,其目的都是為了在圈地時代占據平臺優勢,在服務、硬件、內容等方面入手,打造跨終端的服務和無縫的連接,讓主流產業真正利用物聯網來提升效率,讓“互聯網+”從概念走向現實。
軟肋待破,博弈還是合作?
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物聯網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必將給企業帶來巨大的市場機遇和盈利空間。根據中國物聯網研究發展中心預測,到2015年,中國物聯網整體市場規模將達到7500億元,年復合增長率約為30%,對電信運營商、設備商、終端商、解決方案提供商等而言,具有強大吸引力。
業內專家表示,目前我國物聯網產業還存在著諸多問題,包括產業環節分散;統一標準缺失制約應用水平的提升;軟硬件相似,同質化競爭嚴重;傳感器基礎支撐能力較弱等。例如,在運營物聯網M2M業務的過程中,由于行業內缺乏一個統一的標準,產業鏈各個環節之間經常會發生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問題,而這種問題尤其存在于是通信、芯片和模塊等產業鏈上游與設備商、互聯網企業等產業鏈下游之間,對各方造成了極大的困擾。
雖然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等國家戰略都對物聯網產業提出相關規劃,但互聯網引發的每一次變革,隨之而來的都是源自競爭的陣痛。在政策利好、技術演進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物聯網將加劇行業內部競爭。尤其要將機遇轉化為有分量的收入,產業鏈各方都面臨一系列挑戰,歐美在物聯網開放平臺方面已經走在前列,與其單打獨斗,這就更需要我國物聯網產業鏈各方的合作,合作才能破解技術、標準等軟肋的制約。
未來5G時代,物聯網是最被看好的藍海服務。現階段,產業鏈各方更需加強各作,來共同推動物聯網產品的標準化、規模化,發揮價值鏈核心作用成后市競爭的關鍵。
物聯網相關文章:物聯網是什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