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泡沫一旦破滅 倒下的是誰?
傳統上,風投會通過各種計算來確認公司的估值、確保清算優先權和其他相關權利,但早些時候這些更像是一個儀式,就好像你登機時空姐會例行公事地講解如何使用救生衣。也就是說風投對自己要投資的公司確實懷有極大期望。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74989.htm現在風投在做這些事情時已經充分準備好應對事情變糟,當他們說起那件座椅底下的救生衣時,他們真的是準備隨時迫降。這一輪風投的下注更像是廣撒網以免錯過真正的大魚,但每次撒網前也早就有心理準備。
這甚至有點像買彩票,風投愿意不斷嘗試那些概率小但回報巨大的游戲,只要輸的時候不要太費錢就可以了。
所以看上去創業公司們只要有故事有用戶,就有投資人和高估值;但另一個事實是雖然投資者們普遍愿意投點錢買一小部分股份占個坑,但他們真的會收購一整家高估值但沒有盈利的公司嗎?通常不會。
紙面富貴
哪怕是“獨角獸俱樂部”中許多十億美元估值級別的科技企業,投資者們實際投入的真金白銀只占估值中非常小的一部分。而且一旦企業出現風險,清退開始時,風投永遠有比其他任何參與者更好的機會來收回成本。
由企業家變成VC的知名投資人薩斯特(MarkSuster)就稱,投資者在最開始和創業公司簽訂的各種條款,都能讓自己在事情變糟時從容而退。除了價格以外,投資者要求的條款保護中最重要的一項一般都會是清算優先權,這個確定了當公司破產或者出售時財產如何分配。投資者會保證自己的錢先于其他任何人拿到。
而且,一個創業公司往往都會經過好幾輪的融資,通常情況下一旦最前面的投資者設立了某項條款保護,后面所有的投資者都會要求享有同等權利,所以創業公司在經過層層融資估值節節拔高的同時,各種約束性的條款也會隨之層層疊加。
到了最后,就會回到最經典的那個橋段,“虛幻的高估值全歸你,實打實的條款權利全聽我的。”薩斯特說。
舉個例子,比如Uber和Airbnb一旦哪天無法再滿足增長預期,就算按照估值乘以0.1的比例退出,投資者也完全能收回最初的融資成本,沒準還能賺點錢,但是雇員和創始人的賬面上會消失無數的金錢。
Uber和Airbnb的幾個創始人在今年都名列福布斯億萬富翁排行榜。但他們的財富都是建立在這兩家公司的名義估值上,遠遠超過了這些公司可能被收購的市價。
所以真正處于不利地位的是雇員和創始人。目前有1250萬人都受雇于風投投資的創業公司,這些雇員拼命工作的動力都是股票期權,寄希望有一天退出時能獲得豐厚回報。
不幸的是,普通股股東和期權持有人都享受不到風投的優先權利。如果這一輪泡沫破裂,一直基于高估值來計算自己名義收入的雇員,手里只能留下一些沒有任何價值的期權,就算擁有普通股的創始人也會發現幾十億美元最終也只是紙面富貴。
每次泡沫破滅的那一刻,估值建立在盈利之上的這條原則都會立刻復活生效。那時候還沒有實現盈利的創業公司將迎來寒冰,雇員和創始人會眼睜睜地看著他們百萬美元富豪的迷夢被擊碎,最大可能帶著投資額安全離開的還是風投。
這一輪科技投機中,“擊鼓傳花”的游戲還在繼續,泡沫破裂的時機決定最后一個拿到花并倒下的人是誰。目前來看,創始人和雇員大概比VC更頭疼。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