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軟醫療:二十載風雨 跬步千里
日前,東軟醫療系統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軟醫療)面向全球市場正式推出neuviz128精睿CT(計算機X線斷層攝影機),并出口到南亞、北非等國際市場。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74727.htm
對于這家IT服務商來說,在20多年不斷發展壯大的歷程中,早與中國醫療衛生產業結下不解之緣。如果要追根溯源,那一定是從CT說起。
緣起CT,創新破局
自上世紀70年代世界第一臺醫用CT誕生至今,醫療診斷科學獲得了飛速發展,數以億計的患者得到了更精確的診療,CT成為醫療機構不可或缺的工具。但東軟集團副主裁、東軟醫療系統有限公司總裁江根苗在采訪中回憶,當時只有美國、德國、日本這3個國家的6家企業具備CT研制與生產能力。
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京、滬、津、穗等大城市的醫院開始從國外引進CT機,當時每臺進口CT機的價格高達數百萬甚至上千萬元;到了90年代,國內仍然只有少數大規模的醫院才有實力購買CT機,國內市場完全被幾個跨國公司壟斷,且國外已經淘汰的二手CT掃描裝置充斥大部分市場,價格居高不下,維護成本更加昂貴。
1987年,包括沈陽市中心醫院在內的幾家醫院進口了3臺CT機,每臺售價約50萬美元。然而,巨資購入的醫療設備根本沒能調試安裝成功。
“花費大量外匯引進的3臺CT全部癱瘓,這就引起不少媒體關注。當時有媒體把CT比喻成植物人?!?989年2月,東北工學院(現東北大學)鄭全錄、李甲遞教授憑借他們在計算機、電子、機械等方面的綜合知識,修復了沈陽醫學院附屬中心醫院損壞的CT,并且整機性能和可靠性均大大提高。
隨后他們遠赴唐山、重慶等地,一臺臺癱瘓的CT重新運轉起來。正是由于這次的“CT復活事件”引發修機者一個更大膽的夢想——要制造中國CT。
國產CT的整機開發從1989年東北大學計算機影像中心成立正式開始。1994年東軟CT原型機研制成功并通過國家檢測,1998年東軟推動中國具有完整自主知識產權的全身CT,實現從研制向生產過渡,完成知識成果向生產力的轉化,國產CT研發進入產業化發展軌道。
這成為我國醫療設備發展史的里程碑,中國成為世界第四大CT整機生產國和出口國。進口CT價格平均降幅也達到20%~30%。
一流品質,交鋒對局
以CT為起點,東軟醫療1998年成立,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已經成為中國領先的醫療設備產品與服務供應商,同時也是國內最大的CT生產商,覆蓋全球的銷售與服務網絡。
陣列處理機(ap)是全身CT的核心系統,也是被外國嚴密封鎖和壟斷、被“巴黎統籌委員會”(輸出管制統籌委員會)嚴格控制的關鍵技術。東軟則以pc機代替ap,實現了國產CT核心的技術攻關。在本世紀初,美國通用等老牌CT生產企業也開始學習了“pc”經驗,紛紛卸下昂貴的ap,換上性價比高、升級快、可維護性好的pc機。
嵌入式軟件則是CT的核心技術,被技術人員比作整個裝備的神經系統,直接關系到CT的性能表現,而成像速度和成像質量則是衡量CT優劣的兩大性能指標。江根苗表示:“為以軟件技術為核心的醫療設備提供者,東軟醫療提出軟件與產品工程相結合的概念,不斷引領中國CT產業步入全球先進行列。”
從1997年研制成功第一臺國產CT,到2000年第一臺國產螺旋CT、2004年雙層螺旋CT、2009年16層螺旋CT、2012年64層螺旋CT,再到近日的第一臺國產128層螺旋CT,從第一版軟件的58秒,東軟醫療CT的成像速度以令競爭對手不可思議的速度很快縮短為28秒、18秒、8秒、5秒,直至1秒以內。目前,東軟醫療CT的成像速度和質量與國外產品相比毫不遜色,甚至在某些性能指標上還實現了超越,產品的市場地位迅速獲得提高。
截至目前,東軟醫療成功研制了具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CT、磁共振、數字X線機、彩超、實驗室自動化、放射治療設備以及核醫學成像設備等系列產品,能夠提供覆蓋放射影像、常規檢查、放療與核醫學三大領域的全面醫療解決方案。在CT領域,東軟醫療能夠提供從雙層、16層、64層到128層的全系列CT產品。
其中,neuviz128精睿CT的推出,成為中國第一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128層螺旋CT。該產品在今年3月的2015歐洲放射學年會(ecr)上首次展出,便獲得了國際放射學界的廣泛關注和好評。首批neuviz128精睿CT直接出口國際市場,代表著中國智造CT正式進入國際主流高端競爭行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