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者的福音:做硬件不再那么難了
現在,產品究竟什么時候能發布還是個未知數。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73744.htm發布新產品不僅對小型初創公司和眾籌項目來說是個挑戰,大型企業也經常在硬件產品方面出現問題。2014年初,一些用戶在使用了可穿戴設備公司Fitbit的健身腕帶Force之后出現了皮疹,公司隨即大規模召回了產品。
Fitbit的競爭對手Jawbone在可穿戴設備方面受到的第一次打擊還要追溯到2011年,它的腕帶完全是個失敗,發布不久就停產了。去年秋天,Jawbone的最新產品UP3健身手環的發布時間推遲了四個多月,Jawbone需要更多時間來增強它的防水性能以迎合市場需求。可它最終也沒做到,只能拿現在的防水性能將就一下。UP3將于本月開售。
供應鏈顧問公司Carriage Group International的CEO及創始人Tom Dinges說,這還只是制造過程中可能出現的諸多問題當中的一個
他說:“有問題的可能只是一顆螺絲釘,但無論哪個環節出了問題,都會導致這個產品被淘汰。”
寤寐求之,道阻且長
越來越多的顧問、軟件、快速成型工具和其他的科技,都降低了制造硬件產品的難度,但要把一張設計草圖變成顧客面前的產品還是沒有那么容易。
專家說部分原因在于初創公司經常會忘了一點:要想迅速、低成本地大批量生產是很困難的,制造業雖然在過去十年里進步了不少,但還沒能跟上原型制造進化的步伐。
Robert Brunner是設計公司Ammunition的CEO以及蘋果工業設計部門的前負責人,他認為“要想做出一個東西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容易的”。對于那些在他看來還沒有做好準備的客戶,他想告訴他們:“一個好點子只是第一步。”
“做出一臺能運行的原型機,演示產品,大家歡呼一下,這才完成了10%。”他說。接下來還需要進行大量的細化,因為批量生產過程中造成的一點點瑕疵都有可能毀了這件產品。
這種細化的一個例子就是iPhone 5S的鋁合金和玻璃外殼,他們必須發明一種技術來把這些部件拼接在一起,誤差只能有幾微米。
“機器不是完美的。”GoTenna的CTO Jorge Perdomo說。公司投了幾萬美元在專業的測試機器上,類似于制造商在流水線上裝配的那種,以此來確保他們的產品能被大量生產。
這就是為什么這么多顧問和大公司都在幫助初創公司,他們一般會像Dragon Innovation那樣收取一些費用,或者以此換取公司的少量股權。
“我認為這就是專業知識,你要么自己懂,要么就得向別人買。”PCH的Austin說。
PCH現在儼然成為了這種模式的溫床。它有一個叫做Highway1的部門,類似于那種從頭開始教初創公司怎樣制作、出售商品的學校。(Austin本人負責的PCH Access和Highway1差不多,但更關注準備擴大生產的處于后期階段的產品。)
為蘋果和微軟生產產品的Chipmaker Flextronics在2013年開始提供Lab IX服務,可以將初創公司與制造商伙伴聯系起來。近幾年成立的舊金山的HAXLR8R和Wearable World以及波士頓的Bolt也提供類似的服務。
這樣一來,本來需要很多經驗、很多金錢、很多海外合作關系才能完成的事不再那么遙不可及了,硅谷刮起了一股硬件創業的熱潮。
拿Drop舉個例子,這家公司開發了一個能連接iPad的廚房秤以及配套的應用,僅售100美元,即使是沒有下廚經驗的人也能完成復雜的烹飪,兩個愛爾蘭設計師于2012年成立了公司。他們并沒有在Kickstarter上發布公司,而是在細化了原型機之后在2013年加入了PCH Highway1的孵化項目。接下來他們就可以設定時間表、發布產品、接受預定然后按時開售了。
現在你可以在蘋果商店或iPhone制造商的網站上買到Drop公司的廚房秤。
Austin說:“這足以證明初創公司以現在的條件能做到什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