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等不起諾基亞阿朗合并
在市場的下行過程中,格局改變往往來得更加徹底。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72780.htm日前,電信設備行業第四大廠商諾基亞與老三阿爾卡特—朗訊正式宣布了合并計劃,諾基亞擬以公開換股要約的方式收購阿朗全部資產。阿朗完全稀釋后的估值為156 億歐元。交易預計最早于2016 年上半年完成。
至此,這場在歷經一年多時間談判的合并案終于落下了棒槌。
按照官方口徑,合并后的公司將在諾基亞品牌之下運作,命名為諾基亞公司,總部設在芬蘭,同時將保留阿朗旗下的貝爾實驗室品牌,繼續從事網絡相關的研發工作。
如果按照2014年年報業績,收購完成之后,華為、愛立信位居領導者陣營,新成立的諾基亞位居第三,中興第四。但這種算法顯然過于簡單粗暴,新版諾基亞是否可以實現1+1>2的效果,未來電信設備市場是否有新的格局和變量,我們可以嘗試復盤。
今天上午,阿朗CEO康博敏和諾基亞總裁簡CEO蘇立在法國表示,這是一項在正確的時間進行的一項符合市場邏輯的、正確的交易。兩大廠商認為,雙方在業務、市場和資本上都有很強的互補性,合并將帶來美好的明天。
但事實卻并不盡如此。長時間來,在愛立信、華為和中興的強大競爭態勢之下,諾基亞和阿朗一直處于被動的市場境地。其中,愛立信和華為兩家就占據了全球無線設備市場超過60%(愛立信40%,華為20%)。中興雖然在全球市場份額排名上稍稍落后前二者,但受益于中國4G市場的快速爆發,后發力十足。在此環境之中,諾基亞業務發展一直停步不前,阿朗更是在動蕩中找不到業務方向也找不到資金,一度徘徊在破產邊緣。
諾基亞稱,合并后的公司將獲得獨特的優勢,為下一輪技術變革創造良好的條件,其中包括物聯網和向云技術的演進。合并后公司也將集中阿爾卡特-朗訊貝爾實驗室、諾基亞FutureWorks 和諾基亞技術公司的三方優勢。未來,三家公司均作為獨立主體運營,且分別擁有清晰的技術許可業務以及新技術的研發目標。
但多位接受記者采訪的電信設備業分析人士稱,這種優勢的變現前提在于兩家公司的快速良性整合,以及對市場實際的敏銳把握。而對于本來就是經歷過多輪合并整合的兩家公司來說,這樣的目標其實很難實現。
追溯過往,2006年,諾基亞通信設備是由諾基亞和西門子合資而成;同年,阿朗是由阿爾卡特、朗訊合并而成;2009年,諾基亞西門子為進入美國市場還試圖收購過北電的CDMA業務;2011年,諾基亞西門子為了進入美國市場又收購了摩托羅拉的系統設備的無線部門。總結來說,兩家公司在合并企業這方面都不擅長。無論是阿朗還是諾基亞,此前的多輪重組已經將二者代入到業務萎縮、收入放緩的噩夢中去。
一般來說,兩家公司的合并需要完成物理上(組織架構和財務管理等)的整合及企業文化戰略上的整合。按照計劃,最晚在2016年上半年兩家公司將完成物理上的整合。而企業文化和戰略整合,則需視前者整合效果而考。
這樣算下來,諾朗整合至少需要2-3年的過渡期。但市場真的等得起嗎?
放眼下一階段全球電信設備市場,中國4G市場還有兩年窗口期,但被劃為中興牢牢占據,歐洲基本陷入停滯,美國市場則被愛立信掌控。未來小有增量的拉美非洲等第三世界國家對電信設備要求更低,利潤也更低,部署難度更大,是典型的苦活臟活累活,新成立的諾基亞公司有多少能力和興趣放在這個市場,也是一個未知數。
以此來看,在整體將處于下行的電信設備市場,新成立的諾基亞公司可謂是內外交困,要做的作業還有很多,要解決的問題更是多如牛毛。
一位電信運營商采購人士對記者說,電信設備采購是一個十分復雜的過程,除了前期的合作伙伴甄選談判,還有設備的到貨、安裝、后期維護、升級,如果一家公司內部持續動蕩,誰又敢選擇這家公司呢?
亦有電信設備人士認為,電信設備市場長期備受低價同質化競爭困擾,諾朗合并的最明顯積極意義恐怕是,惡性的價格戰更容易避免了,總體的競爭格局也算相對穩定了。
cdma相關文章:cdma原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