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管理賞析 > 臣道漫筆(六)帝師天下為己任(2)

        臣道漫筆(六)帝師天下為己任(2)

        —— 呂不韋—毀譽參半,功不可沒
        作者:葉鐘靈 時間:2015-04-14 來源:電子產品世界 收藏

          資料不豐,《》雖有“”列傳,但語焉不詳,連生卒年月都沒有,后查1981年版《辭海•歷史分冊》及筆者手頭書籍大多為(?~公元前235年),乃從眾。且手頭書籍如《中國宰相傳》、《正說中國歷代名臣》等所用資料均與《》相近,唯《中國》稍見增益。有云《戰國策》所載事跡較多,或別有所本也;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出版了今人洪家義所著《呂不韋評傳》,從其書目看,重點在對《呂氏春秋》的論述分析,有志深入探研呂不韋者,敬請自行選讀。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72510.htm

          呂不韋自古迄今,一直是位頗受爭議的人物。從司馬遷對呂不韋的看法就自相矛盾的,他為呂不韋寫了傳記,并稱為“呂子”,特別在《報任安書》曰:“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俶[tì惕]儻(豪邁不受拘束)非常之人稱焉。蓋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jué]乃,于是)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司馬遷將呂不韋和周文王、孔子、屈原等相提并論,評價何其高也;與此同時,他則在列傳最后的太史公曰:“不韋及嫪毐[lào ǎi]貴,封號文信侯。人之告嫪毐,毐聞之。秦王驗左右,未發。上之雍郊,毐恐禍起,乃與黨謀,矯太后璽發卒以反蘄[qí]年宮。發吏攻毐,毐敗亡走,追斬之好畤[zhì],遂滅其宗。而呂不韋由此絀矣。孔子之所謂‘聞’者,其呂子乎?” 太史公說:“呂不韋帶及嫪毐貴顯,呂不韋封號文信侯。有人告發嫪毐,嫪毐聽到了此事。秦始皇查訊左右,事情尚未敗露,而當秦王到雍地祭天,嫪毐怕大禍臨頭,就和親信同黨密謀,盜用太后的印璽調集士兵在蘄年宮造反。秦王調動官兵攻打嫪毐,嫪毐失敗逃走,追到好畤時將其斬首,并將他滿門抄斬。而呂不韋也由此被貶斥。孔子所說的“聞”,指的正是呂不韋這樣的人吧。”太史公的評論,前面是擺擺過程,關鍵是最后一句,尤其在那個“聞”字上。我們常見諸葛亮說的:“不求聞達于諸侯。”《古代漢語詞典》解釋“聞達”為“顯達,有名望”,“聞達”是個詞組,且系褒義無疑。但孔子所言“聞”與“達”是有區別的,褒貶相依。請看孔子原文:“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子張對曰:‘在邦必聞,在家必聞。’子曰:‘是聞也,非達也。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在家必達。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在邦必聞,在家必聞。”(《論語•顏淵》)子張問:“一個士要怎樣做才算通達?”孔子說:“你所說的通達是什麼意思?”子張說:“在國家、公卿處都要有名望。”孔子說:“這是有名望,不是通達。所謂通達的意思是說,品質正直而講正義,善察他人之言論,觀他人的臉色,總是考慮謙遜待人。如此于國家于公卿處都行得通。所謂聞者,有名望的人,只是表面上似乎實行仁德,而行動上卻違背仁德,可自己還竟以仁人自居而沒有質疑,這樣的人在國家、在公卿處做事,必定會騙取名望。”這里孔子是以“聞”和“達”的區別,教育子張應注重品德修養,行事務實而不欺世盜名。司馬遷在評議中則將呂不韋與嫪毐一概而論,并作出結論:呂不韋大概就是孔子所說的“聞者”吧!東漢大儒馬融認為,孔子之“聞”,“此言佞人也。”呂不韋就是這樣的一個佞人,投機取巧的宵小之徒。明代文學家、史學家王世貞也說:“自古至今以術取富貴秉權勢者,毋如呂不韋之穢且卑,然亦無有如不韋之巧者也。”但是,我們實事求是地全面考察呂不韋,《中國》援引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教授孫大洲所說:“其人其事可議,其功不可沒,其學其書不可廢”或當是中肯之言。



        評論


        技術專區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罗源县| 乌海市| 汨罗市| 山西省| 镇巴县| 兰考县| 普定县| 土默特左旗| 岗巴县| 象山县| 越西县| 伊通| 克什克腾旗| 新竹市| 东至县| 合肥市| 洛阳市| 宁化县| 丹东市| 丰台区| 任丘市| 周至县| 英德市| 萍乡市| 承德市| 林周县| 渑池县| 巴楚县| 会理县| 满洲里市| 津南区| 鹤壁市| 额尔古纳市| 延长县| 英山县| 区。| 客服| 安义县| 禹城市| 铜川市| 习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