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給可穿戴醫療設備創業者一些時間
我們不投硬件,不看好。"--這是我和諸多一級市場投資人交流后聽到的回答。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71805.htm

的確,"可穿戴設備",在我之前的很多研究中,也往往得出了"不太靠譜"這樣的結論。具體來說,我發現可穿戴設備整個行業具有幾個顯著的特征:(1)真正的醫學級數據,往往不可穿戴,例如血壓、血糖(目前院外仍然以指尖采血為主)、心電(12導);(2)可穿戴的數據,往往醫學價值又相對較小,例如計步、體溫、體重、心率;(3)可穿戴的設備,往往又不被用戶真正持續穿戴,比如手環(當然有些極客是會持續帶著,但以目前國內手環出貨量來看,遠遠沒有達到預期的普及程度)。 這的確給可穿戴醫療設備的創業者帶來了很多困惑,遲遲無法找到"殺手級"應用,同質化嚴重,紅海競爭也成為非常嚴峻的問題。而最新發布的Apple Watch,對于健康數據采集的功能,也明顯體現出了極大的收斂,如果確實"靠譜",以蘋果的實力,會如此之謹慎嗎? 這一切的現象,使得整個可穿戴設備創業蒙上了一層陰云。
然而,我想說,可穿戴醫療設備的創業者們,你們要加油,要堅持住,因為這個方向沒有問題,只是我們目前還處于爆發點前的黑夜,但很快,黎明就會到來,我沒有在說心靈雞湯,且看如下分析。
我們先來看數據。在2014年動脈網統計的互聯網醫療投資中,我們其實可以發現,可穿戴設備領域獲得投資項目實質上是最多的,這與很多投資人口頭上的表述有很大差異。而且在距今最近的2014年第4季度,可穿戴設備領域無論是融資金額,還是獲得融資項目數量均在互聯網醫療領域遙遙領先。所以,可穿戴設備真的融不到錢嗎?


另外,以硬件,即可穿戴設備切入移動醫療也在很多方面具備優勢。
首先,許多硬件的使用場景天生存在,例如血壓計、血糖儀等等,即使沒有移動互聯的功能模塊,也不影響其在國內每年幾百萬臺的銷售。與醫療健康APP等形態相比,醫療硬件往往不需要改變用戶原有的使用習慣,免去了用戶的教育成本,因此切入更為順暢。
其次,硬件相對于APP來說,也具備更強的"時間門檻",即所謂的先發優勢。雖然從技術上來說,多數移動醫療硬件產品的門檻不足以高到壟斷的程度(我們都知道,移動互聯血壓計目前已有不少廠商生產,移動互聯血糖儀和心電略少一些,但也不乏競爭),但是,不能否認,從產品的設計研發到通過醫療器械認證,到最終批量生產,以及不斷的修復Bug調試,都會耗費較長的時間,而且由于硬件不同于APP,無法真正"快速迭代",因此推出前更為謹慎。也就是說,如果硬件企業遇到了競爭者,至少還具備一個"時間門檻",競爭者的復制和抄襲相對于APP來說需要耗費更長時間,而在這個時間就是生命的互聯網時代,有了一段時間的領先,就意味著可能在用戶規模和口碑方面產生顯著優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