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戰略哪家強:美國 vs 德國
美國:應用落后于理論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70185.htm同樣提出要在制造業發起“再工業化”的還有美國。2011年6月,奧巴馬宣布啟動《先進制造伙伴計劃》,明確提出通過發展工業機器人提振美國制造業。根據計劃,美國將投資28億美元,重點開發基于移動互聯技術的第三代智能機器人。如果按照機器人發明和生產的先后順序來算,美國是絕對的“老大哥”。早在上世紀50年代,美國科學家便提出了工業機器人的概念,并在1962年開發出第一代工業機器人。
不同于德國政府的積極與強勢,美國政府在發展機器人時極少采取行政手段以扶持。在1967年以后,美國遭遇了高失業率和通貨膨脹并存的尷尬局面,失業人數占美國人口總數10%左右。正因為此,第一代工業機器人并沒有立即投入廣泛使用。
直到20世紀70年代末,大量使用工業機器人的日本汽車企業對美國構成威脅,美國政府才取消了對工業機器人應用的限制,加緊制定促進該技術發展和應用的政策。此后,美國企業通過生產具備視覺、力覺等的第二代機器人,實現了市場占有率的較快增長。但是,與德國注重實際應用相反,美國發展工業機器人時將側重點放在了理論上面,導致的結果是既沒有擺脫“重理論、輕應用”的問題,也未能打破日本和歐洲的壟斷格局。
相比德國高達25%的應用比率,機器人在美國制造業中的應用相對較低,僅為11%。2008-2013年間,機器人在美國的銷量以平均每年12%的速度增長,僅2013年,美國的機器人裝機量就上升了6%,達到了將近24萬個。不過,2013年美國工業機器人生產商的全球市場份額仍不足10%,且國內新增裝機量大部分源于進口。
值得注意的是,迅速發展的智能工業機器人市場也吸引了諸多創新型企業。以谷歌為代表的美國互聯網公司也開始進軍機器人領域,試圖融合虛擬網絡能力和現實運動能力,推動機器人的智能化。就在2013年,谷歌強勢收購多家科技公司,已初步實現在視覺系統、強度與結構、關節與手臂、人機交互、滾輪與移動裝置等多個智能機器人關鍵領域的業務部署。
倫理難題
受制于就業壓力,美國的第一代工業機器人大部分被擺放在實驗室里。而實際上,機器人所引發的倫理擔憂也一直是機器人發展所繞不開的難題。隨著機器人的智能和性能的不斷提升,這種“擔憂 ”的范圍必將擴大。
在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機器人也開始“搶”走某些行業中原本由人力承擔的工作,并逐漸擠壓人類在中低端產業的生存空間,從而導致數以萬計的體力勞動者和服務行業人員失業。
2013年8月,快餐業員工大罷工席卷美國。麥當勞、溫蒂漢堡和漢堡王等快餐店員工要求將時薪從原來的7.25美元漲至每小時15美元(約合人民幣91元)。然而,和以往不同,這次罷工并沒有引起美國快餐業對勞工問題的進一步重視,他們反而提出警告,如果成本過高,將會考慮用機器人取代人力。這并非危言聳聽,麥當勞目前已經在歐洲嘗試去人力化,即顧客通過觸屏自助點餐,再不需收銀員服務。
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讓智能型機器人在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而“機器人倫理學”亦隨之在國外興起。
2004年1月,第一屆機器人倫理學國際研討會在意大利圣雷莫召開,正式提出了“機器人倫理學”這個術語。機器人倫理學研究涉及許多領域,包括勞動服務、軍事安全、教育科研、娛樂、醫療保健、環境、個人護理與感情慰藉等各個方面。其中,安全性問題、法律與倫理問題和社會問題成為“機器人倫理學”研究的三大問題。
冷冰冰的機器人能否取代人類這種帶有感情的高級動物,人類是否會成為多余?目前來看,答案暫時可以確定為“NO”。因為,人類依賴大腦來工作,是機器人發展的規劃者、控制者和監督者。但是,如何平衡由機器人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和倫理沖突,將成為人類需要面對的一道長期命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