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業4.0之路與生產線的變革
十年前,在那個“中國制造”的黃金時代,如果有預言稱2014年的中國制造業將面臨衰退,生產成本直逼美國,企業即便支付雙倍工資,也很難招到員工……很多人可能都會覺得是天方夜譚。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69626.htm但如今,大量制造企業卻陷入了增長乏力的泥淖:隨著人口紅利拐點的臨近,中國介于15-59歲的人口數量自2010年開始下降,“用工荒”席卷主要經濟區。而波士頓咨詢集團報告顯示,十年來我國制造業每小時人工成本增速超200%,加之能源價格的走低及人民幣升值,中國對美國的制造業成本優勢到2020年將不復存在。
工業4.0與生產線革命
因此,中國必須采取有效措施,促使生產力增速超過成本增速,否則可能像很多新興經濟體一樣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顯然,中國政府已經意識到了制造業競爭力的逐漸下滑,也在積極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的深度融合,以實現可持續的工業發展。這與德國的工業4.0戰略可謂不謀而合。2014年10月,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訪問德國,就兩國在智能制造領域開展戰略合作等事宜進行會談,并考察了SAP位于波茨坦的創新中心,參觀了開放式集成工廠展示。
這個開放式集成工廠誕生于SAP聯合創新實驗室(SAPCo-Innovation Lab),是SAP將先進的車間概念付諸實踐的成果。我們看到,小批量、多批次、差異化生產將是未來制造業的趨勢,由此所打造的開放式集成工廠幾乎代表著一場生產線革命:它融合了世界一流的制造技術與IT系統,尤其是基于SAP云的訂單管理和生產控制系統。在此基礎上,車間的同一生產線能夠生產任意訂單、任意數量的不同產品,不僅擺脫了對于生產線控制員的依賴,同時還能靈活處理訂單更改、產品組合及流程調整。
制造企業的服務創新
毋庸置疑,前沿的車間技術能夠幫助中國應對當下的生產力挑戰。然而,要解決中國制造業面臨的更深層次的問題,僅僅解放生產線還遠遠不夠,面向未來,我們看到中國制造企業的角色將逐漸向“服務提供商”轉變,他們不僅出售設備,還需提供維保等全套服務。因此,服務創新將是制造企業的下一個戰略高地。
幸運的是,工業4.0理念并非局限在生產線,它還與物聯網(IoT)技術緊密聯系,這便為中國制造企業攀登戰略高地創造了全新機遇。
物聯網相關文章:物聯網是什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