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工廠“逃生”:奔向工業4.0
從生產大批量的低技術含量的產品,到生產高毛利的、小批量的產品,這是許多擁有良好工藝和比較質量控制的工廠都會走的一條路。日資工廠則因為工藝和質量控制聞名。很多日資工廠,會被新型的創業型企業選為合作伙伴,為之進行小批量、高品質的硬件設備。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68300.htm比如,深圳智能硬件品牌Sleepace在生產其睡眠檢測硬件時,公司的生產總監一直在日本企業做廠長;Sleepace創始人黃錦鋒在看了20多家工廠后,最后選中一家日資工廠來生產。向金融企業提供IT外包服務的祺鯤科技,需要生產自己研發的PAD,而且最開始訂貨時,一批只需要100個、200個這樣量級的產品,最終也是在深圳找到一家日資工廠來生產。
擁抱工業4.0
從生產打印機配件,到直接出售模具和自動化裝備,是金吉光探索的求生存之路,但他還要考慮如何求發展。下一步,創美工藝該怎么走呢?
以前,金吉光似乎不需要考慮太多戰略問題,2002年創美工藝建了常熟工廠,然后將常熟工廠的體制和方法搬到蘇州建一個蘇州工廠,2006年,又在常熟工廠附近復制了一個工廠。金吉光在各大工廠推行精益生產體制,發動所有員工對公司的管理制度、生產流程提意見,力求公司從研發到生產到質量控制,都做到盡善盡美,最終做出質量不錯的產品,基本出售給日資企業,收入和利潤都穩步上升。
但這種典型的前工業時代的做法,在2008年后被打破。金吉光也看到周邊的工廠在經歷著這樣那樣類似的困境,他知道,要轉型的并不只是創美工藝,而是:“今天,所有的企業都要考慮戰略。”而且,并不僅僅限于電子產業因為技術革新必須迅速應對、像原材料價格波動劇烈的制造業、顧客偏好迅速改變的某些消費行業,其中的公司都面臨自己生產的產品,需要迅速變化以適應客戶的需求。
也就是說,在前工業時代,工廠都按照訂單大批量生產標準化的產品;在接下來,這些工廠得能適應生產小批量、相對個性化的產品;而且,客戶在訂下一批產品時,可能會在上一批的基礎上做不小的改動;甚至有客戶希望在下訂單后,寧愿支付額外的費用,也要改變一些產品生產時的參數,甚至退貨。金吉光想到的是,傳統的工廠管理方式,顯然無法應對這樣的要求,必須真正的“自動化+智能化”才能解決,他希望最終做出這樣一套模板,為千千萬萬的工廠提供工業4.0時代的解決方案。
最終,金吉光找到了用友軟件,并與用友軟件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雙方的考慮是:用友軟件有大量的制造業客戶,對制造業企業的了解無出其右,能做“智能化”的部分;創美工藝則在工廠精益管理、自動化設備提供、各種機械設備的柔性改造方面有優勢,能做好“自動化”的部分。
三維掃描儀相關文章:三維掃描儀原理
評論